钱昌明:晚年毛主席为何“忧伤”? ——唯恐“红色江山”不保


  钱昌明:晚年毛主席为何“忧伤”?

  ——唯恐“红色江山”不保

  1976年6月15日,毛主席在一次谈话中,把自己的一生概括为“做了两件事”:

  “一件是打倒了蒋介石,把蒋介石赶到了台湾,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一件是胜利地进行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年谱》第六卷第649页)

  毛主席做的“两件事”,实际上就是为劳动人民“打江山”、“保江山”。

  历史上的毛主席,无疑就是神话世界中的“胜利之神”!他的一生,就是斗争的一生,胜利的一生。在他的人生征途上,尽管遭遇过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不管是在内外交困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还是百废待兴时期的抗美援朝,他从不气馁,始终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最终,他依靠人民群众,总能克敌制胜,堪称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直至赢得对手——诸如蒋介石、日本战犯和美国将军等,无不都口心一致地服输。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盖世英雄”式的历史奇人,临到晚年,竟亦有他的“忧伤”。

  据为毛主席做摘除白障手术的眼科大夫唐由之披露,1975年7月28日,就在术后的第五天,毛主席已可戴着眼镜视物。他很高兴,先是静静地读书,后来小声低吟,突然间嚎啕大哭起来。唐大夫见他手捧书本,哭得白发乱颤,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赶忙过去劝慰。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正在读南宋诗人陈亮写的《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亮,南宋爱国思想家。他力主抗金,曾多次上书孝宗,反对“偏安定命”,朝廷置之不理。1178年他连续三次上书,大胆揭发了一班大臣退让求和、苟且求安;奏疏直言不讳,遭当道权贵的忌恨,致两次下狱,然始终不改其恢复中原之志。1188年陈亮到京口、建康等实地考察地形,提出一系列经营方案,准备再次向孝宗上书。期间,写下了这首词: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疆场!”

  显然,毛主席感念诗人的爱国愿望未能如愿——进而触发了内在心结而动情,一度不能自己。

  那么,在毛主席的内心,究竟有什么样的心结,居然让他如此动情、“忧伤”? 答曰:“保红色江山”心结。

  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中国人民领袖。他的一生只在实践一个心愿:为占人口极大多数、受苦受难的底层劳苦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

查看余下7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9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9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