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累的中国人能获得“劳动的解放”吗?

2021-01-27 1616 2
作者: 陈学明 来源: 修远基金会

  [导读]春节假期在即,许多人的压力不减反增。尽管很多行业在2020下半年才步入正轨,但年度目标并未因客观原因而有所降低,“越忙越累、越累越忙”成为不少人的直观感受。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来,我国生产力显著增强,但劳动者的压力并未随之减少。那么劳动对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劳动?本文作者指出,劳动的原本意义在于给人类带来享受,但资本的异化不但使劳动者失去自主性,更使劳动者的目的和手段相分裂,最终导致了劳动变成了强迫、痛苦的过程。劳动者将原本“人”独有的工作功能,视为谋生的动物性手段,而对吃喝性等生物共有的特性,视作人独有的享受。作者认为,只有当人真正确证内在的力量与主体性,才能实现“劳动的解放”。

  本文摘编自陈学明教授的演讲稿,特此编发,以飨读者。

  现代西方社会不断有人对下述社会现象表示深深的忧虑:通过微电子生产力而大大增多的社会时间储蓄并没有等量地转换为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的闲暇,而是一方面制造了大规模失业,另一方面却又加剧了劳动的紧张程度。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转变成一个机器人,人当然不可能获得幸福和解放,而人满以为通过第三次工业革命让人被机器人代替时,可以真正获得幸福和解放。

  但客观存在的现实,把人们的这一幻想辗得粉碎。人们所看到的残酷现实是:现代社会在不断地抛弃“过剩者”、使之陷于贫困境地的同时,其成本核算机器又昼夜不停地驱赶那个最后剩下的工人像机器人一样去干活。我们一定要尽量避免这种社会现象在我们的国家出现。

  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一千美元,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们积累起了更多的财富,同时也可以支配起更多的闲暇时间。无论是从国民福利、社会保障层面来看,还是从民生基本的生存状态来看,国人的生活质量都在得到稳步提高,国人“闲暇”的权利正在得到逐步充分地落实。同时,休闲观念、休闲产业和休闲文化也在大力培育过程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休闲,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然而,我们也必须加以关注的是,随着国人“休闲意识”的普遍高涨,“休闲”有被有意无意误解误读的可能。最近国内有研究报告指出,在闲暇时间保有量方面,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和英国。这份有关闲暇时间与经济效率的研究说: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近20年来最能发挥经济效率的最优闲暇时间(包含睡眠、家务、休闲和受教育时间)按标准方法折算为天数是154天。2000年至2003年,美国和英国年平均闲暇时间为5620小时和6018小时,按标准方法折算为156天/年和195天/年,而中国在2000年的闲暇时间就已达到6051.2小时,折算为天数是195.3天。这种忽视国人尚属低质量的休闲生活方式的研究报告又有何益呢?

查看余下8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