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被催婚,这届年轻人为啥这么惨?
每逢佳节被催婚,已经成了诸多年轻人的梦魇,原本其乐融融的团圆时刻总被一连串的灵魂拷问破坏殆尽:你工资多少?有对象了吗?什么时候结婚?
春晚也不例外,一句“单身是狗”看似迎合了年轻人自我调侃的段子,殊不知亦戳痛了多少人的心。在这样一个全民化的节目中传递单身有“罪”的价值观,合适吗?
许是导演组认为这就是现实,那观者也只好当个段子一笑了之了。
不过,正所谓戏如人生,看热闹的同时,我们也应多看看背后的门道。
爱情的火花哪里找?
没人VS没有符合要求的人
//没人
没人不想来一场浪漫的邂逅,可问题是这个邂逅的对象根本没出生。
据联合国的认定,通常认为新生儿性别比例 (假定社会没有大规模饥荒状况) 在102到107之间视为正常。
而自从1982年实行计划生育后,性别比例便一路走高,1997年更是高达120.14,近些年也是在116附近徘徊,已经显而易见地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那句“未来十年将有3000万男性打光棍”真一点不夸张。
这部分男性完全是因为没有对应的女性而单身,当民众被强制要求只能生一个的时候,受到封建社会时期生男孩以传宗接代的思想,以及传统农业社会下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影响,女孩的出生就越发困难了。
即使如今明令禁止查验新生儿性别,依旧不乏有人通过走关系来人为选择孩子的出生。
这和性别比例更加失衡的明朝时期(明朝中期后维持在150:100)溺杀女婴的现象相差无几。
//没人有符合要求的人
既然女性比例远高于男性,那总不至于单身了吧?实则不然,单身的女性也大有人在,尤其以城镇为集中。
这部分女性则是基于对另一半的高要求(当然,也有的人要求并不那么高依旧单身),或者基于“我单身,我快乐”,做一个自立自强的现代女性也挺好而单身。
前者体现出一种金字塔型的婚配模式,即男性趋向于选择较自己条件差的女性为结婚对象,女性则选择条件优于自己的男性伴侣,这种现象被社会学家巴纳德称为“婚姻梯度”。
后者则体现出当代女性逐渐不再依附于男性而生存,不再通过婚姻来实现自身的阶层跨越,变得越发独立自主,是可喜的一件事。
金字塔型的婚配模式自古便有之,其表现形式一般为:年龄上男大女小;学历上男高女低;职业上、经济上男优于女等等。
凭此模式找对象的女性一般都想通过婚姻实现阶层的跨越(当然现在已很难实现了),再不济也是同级。
显而易见,最容易被“剩”下的就是金字塔底端的男性。这也正印证了农村“光棍村”的由来,由此产生的贩卖智力缺陷的女性以及越南新娘的事件就很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