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彩礼改革

2021-02-02 2188 0
作者: 多数派 来源: 多数派 Masses

  最近几年来,与女性相关的话题,总能引起激烈讨论。两周前,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提出辩题“我是独立女性,该不该收彩礼”,很快引起热议。截至目前为止,这一话题已有六亿多次阅读,十几万讨论。

  对这一辩题的讨论,主体大多围绕着“独立女性”展开。微博上获得最多点赞的一条评论写道,“那么独立男性能不能生孩子,孩子能不能跟女方性,可不可以搬去女方家住”;写手萝贝贝发布的文章《讨论独立女性,不如定义一下“独立男性”》,也获得了超过十多万阅读量。

  不同于已有的这些聚焦独立女性的讨论,多数派希望从农村底层男性角度出发,反思彩礼、特别是“高价彩礼”现象。本文首先厘清“彩礼”的多重文化含义,及其如何随着阶级、城乡和南北差异演变。接着探讨“高价彩礼”如何形成对底层农村男性的剥削和压迫,最后本文以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实践为例,提出只有取消彩礼、取消私有家庭婚姻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2.png

  图片来源见水印

  “彩礼”和“嫁妆”一般被放置到婚姻交换的框架中理解。彩礼是指从男方家庭转移到女方家庭的财物,嫁妆指的是从女方家庭转移到女方家庭的财物。从人类学和社会学角度,对彩礼主要有三种主流的解读角度。

  第一种看法认为,彩礼是婚姻补偿,是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补偿。这种解释认为女方离开原生家庭、进入男方家庭后,男方家庭需要偿付女性的劳动价值和生育价值。作为婚姻补偿的彩礼,似乎暗示女性只是两个家庭交换的物品。第二种看法认为,彩礼是婚姻资助,是代际之间财产转移的主要方式。通过彩礼这种文化制度,新婚小家庭获得父辈资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生活压力。由于新郎和新娘能从彩礼和嫁妆中直接受益,他们也可能合谋向父母索要高额彩礼,变成子辈对父辈的代际剥削。阎云翔在《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一书中指出,彩礼作为婚姻补偿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早期更为明显,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到了七、八十年,彩礼的资助功能越发显著,越发朝着有利于新婚小家庭利益的方向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朝着市场化发展,婚姻观念和实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学者因此又提出了第三种对彩礼的解读方式,即婚姻市场要价理论。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女性离开村庄,到沿海城市工厂打工,获得经济独立,增加了她们在自身家庭的协商能力;再加上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男多女少,造成大量底层农村男性找不到妻子,被迫单身。种种原因都导致农村女性在婚姻市场上占据更主动的地位,在婚姻市场中有较高要价能力,底层农村男性则需要更多婚姻支付,才能在婚姻市场中获取一点优势,这使得很多农村地区出现“天价彩礼”问题。

查看余下5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