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雷锋的日子
今天是全国第58个学雷锋纪念日。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后每年的3月5日都是“学雷锋纪念日”。
人们心目中雷锋的样子,大多来自这张他戴着俗称“雷锋帽”的55式棉帽的照片;人们了解的雷锋故事,也大多是在他参军之后。其实,雷锋在部队只待了两年多时间。
雷锋,原名雷正兴,出生于长沙一户贫农家庭。雷锋的童年生活极其悲惨,他的家人被地主压迫,被资本家剥削,短短几年时间内就相继离世。雷锋年仅七岁就成了孤儿,他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家里很穷,父、母、哥、弟,都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手里,这血海深仇,我永远铭记在心。”
解放后,雷锋分到了耕地,上了小学,加入了少先队;又到了县委工作,加入了共青团;又去团山湖农场工作,再到了鞍钢开拖拉机,最后完成夙愿参军入伍。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雷锋都干得非常出色,影响着身边很多的人。
《离开雷锋的日子》
1996年上映了一部电影,叫做《离开雷锋的日子》,主角是雷锋的战友乔安山。雷锋远去的年代,乔安山在面对社会的种种考验时,依旧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将“雷锋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面对不买票就提前上车的站长亲戚,他坚持原则把他们赶下车去;面对生死一线的难产孕妇,他急人所难直接将车开到医院,并主动献血。他的行为感化了售票员,让她主动交出了在车上捡到的金戒指。
面对遭遇肇事逃逸的老汉,他见义勇为主动将他送到医院;面对老汉全家人恩将仇报的诬陷,他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老班长雷锋:“老哥,我是雷锋的战友,就是班长看你倒在路上也会救你。”他懊恼,他迷茫,但他从未怀疑过雷锋对他的教导。
在乔安山心中,雷锋从未离开。他也时时刻刻按雷锋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在陷入困境、陷入绝望时,会去雷锋墓和老班长唠唠,因为雷锋能为他带来信仰的力量。
影片的最后一个故事,乔安山和儿子驾车被困在路上,一群头戴小红帽的青年志愿者来到他身边,告诉他无论在全国各地走到哪,只要看到这个符号,有困难找到他们就好使。
这支青年志愿者队伍让乔安山激动万分。在时代的冲击下,乔安山总感觉自己孤身一人在坚守着理想信念。而此刻,他终于看到“雷锋精神”得到了传承,并且发扬光大了。乔安山一扫心中多年郁结,大声呼喊着“雷锋还没有死,他还活着”!
故事的最后,一面面鲜红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旗飘扬在寒风中。中华大地,从来不缺少大仁大爱者,“学雷锋”活动为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3年,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近30年来,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传承着雷锋的志愿服务精神,以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的雷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