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这部剧到底好看在哪?

2021-03-16
作者: 小庄楼主 来源: 八角楼上公众号

  《觉醒年代》这部剧很好看,好看到很多对历史、政治题材完全不感兴趣的观众看了也是一片叫好。

  我自己在看这部剧的过程中,不仅有很深切的感动,而且很多思想、观点交锋的场景,我还会倒回去看上好几遍。

  我们说一部剧好看,可能是因为它的思想性,比如它能启发某种觉悟,解决某种困惑,亦或是能回答一些长久伴随着观众的疑问,这些都是思想性上的内容。

  同时,也可能是因为它的艺术性,比如它是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有着逻辑严谨的结构,亦或是有着某种娓娓道来的温存和夸张强烈的对比等等。

  而这部《觉醒年代》不管是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给同类作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标准,如果我们总结一下这些标准,就会发现它同《毛选》里曾经提到过的文艺作品的标准简直一模一样,这些标准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文艺作品的立场问题

  《觉醒年代》这部剧的大众立场是非常鲜明的,这种大众的立场不仅仅是从爱国主义这种宏观的理念中表达出来,它直接通过毛泽东谈论对新闻行业的看法,旗帜鲜明的表达出了这种大众立场。

  里面有这样一场戏,是毛泽东在北大旁听邵飘萍的一节新闻课,在课上大家讨论一个记者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是什么,其中毛泽东就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认为当今时代,要做好一名新闻记者,知识博学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甚至并不是最重要的基本要素,而且啊,这知识不一定完全来自于学校的教育,社会也是个大学嘛,所以我认为要做一名出色的记者,比知识更重要的就是人的思想、立场还有职业操守。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不能人云亦云,要对自己获取的信息加以分析、论证,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作出自己的判断与结论。当然,这里面立场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只有站在大众的立场上,站在历史潮流的前面,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我们的文章才有助于这个社会的进步。”

  这种立场表达就非常明显,但是对于整部剧来说,大众立场的表达还远远不止于此。

  整部剧除了本身表明了它的大众立场之外,它还完整地论证了大众立场的科学性。

  我们最开始的时候,可以看到这部剧里有一场高潮的戏份,是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胡适之、李大钊等人与国学派、守旧派关于白话文的一次辩论。

  在这次辩论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把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集中于这两种文体在表达上谁更简洁,谁更准确,谁更有力量,所有人的讨论都没有离开过文体的范畴。

  其实这种讨论是没有结果的,因为它们确实各有优劣,你们就算争论它三天三夜,也说服不了对方。

  倡导白话文,最伟大的意义不在于谁更准确、谁更精炼,而在于白话文更能普及,而这个普及其实就是一种大众立场。

  对吧,你不能把文化当作某些大师的专属产品,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把文化这个自古以来为上层精英阶级所专有的内容产品,开始以白话文的形式,向着群众普及。

  然而,一开始的时候,即使是发动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

  所以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跳出来要制造对立,规定我们的运动也好,文化也好,必须要学会站队,站人民大众的队,为人民大众服务。

  恰恰相反,他们一开始并没有一个人把目光真正聚集在了大众身上,他们更注重新文化运动对学生,知识分子的启蒙和影响。

  然而,在这场文化运动中所诞生出来的种种先进的思想、理论,被巴黎和会上我们连最基本的主权利益都不能维护的现实困境所打破了。

  什么君主立宪、什么无政府主义,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制等等,都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它们无法在思想和理论上,帮助中国走向真正的民主和强大。

  只是在这时,他们才把目光真正放在了马克思主义上。

  所以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种要站群众立场,要为群众服务的理论和思想,而是其他思想和理论都不管用了,因此才有人把目光聚集到马克思主义,聚集到无产阶级的身上。

  这是《觉醒年代》这部剧在思想性上的一种深刻表达,它不仅自己站在了群众立场上,而且它通过对历史的陈述,告诉了大家为什么站在大众立场才是科学的。

  第二:文艺作品的态度问题

  这部剧里在人物的塑造上,非常立体,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思想、行为方式,并不会存在脸谱化的样式。

  这固然是因为历史剧里,每个人物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有其独有的思想特点,更重要的是,这部作品在表达这些人物的时候,都尽可能的做到了四个字:实事求是。

  它没有去美化谁,也没有去贬低谁。

  我们可以看到国学派、保皇派的辜鸿铭在守旧方面的顽固,同时也可以看到他在爱国、仁义上的坚持。

  我们可以看到胡适在新文化初期的先锋作用,但是也可以看到他那种明哲保身、精致利己的思想,在运动中的方方面面反应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那种幼稚和天真,但是你也能切身感受到他们那颗淳朴的、爱国的和追求真理的内心。

  这些人物之所以可以表现得如此形象和立体,就是因为剧情严格遵守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它不会因为要褒奖学生,就掩盖学生身上幼稚冲动的一面,也不会因为要贬低保皇派,而刻意隐去这个群体身上的闪光点。

  它仅仅只是把当时每个人的思想,每个人做了哪些事,以及他们所持有的不同观点给真实的表达出来,这就足够引起观众思想上的共鸣和启发了。

  当然,手法和技巧肯定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手法技巧是为了更真实的反应历史,反应社会的一种手段,它不是作品本身应该追求的目的。

  如果一部历史剧不能反映历史,生活剧不能反映生活,言情剧不能反映人类真实的思想和情感,那它就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的作品历来就没有什么是得到观众赏识的。

  所以文艺作品的态度说来说去,就是四个字——实事求是。

  第三、文艺作品的对象

  文艺作品的对象,就是说作品拍出来是给谁看的?

  这个问题本身很容易回答,文艺作品拍出来自然是给观众看的,观众越多越好。

  如果说要分类型,分成历史、武侠、言情,那么也是希望在这个群体里越多的人看越好。

  可是你要拍给那个群体看,那最基本的是什么呢?就是你得尊重那个群体。

  现在很多影视剧有一个特点,就是逐渐呈现出弱智化。

  这种弱智化表现为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强行装高级,明明是毫无逻辑和含义的内容,非要整得神神秘秘,总之有多深层就多深层,有多抽象就多抽象,如果是观众看不懂,那是因为观众太低级。

  这还算好的,因为这事儿一般小导演还干不了,起码投资人要考虑观众买不买账。

  另一个极端就很糟糕了,他们似乎生怕自己拍出来的作品太深刻,怕观众看不懂,于是不管是什么剧,都要把一堆他们认为刺激的、新鲜的、重口味的、狗血的东西拼起来。

  似乎观众在他们的眼里,是一群只会追求新鲜、刺激、狗血剧情的低龄孩童,这些“孩童”只向往爱情,只关心男主是不是能升级打怪, 女主是不是能遇到霸道总裁。

  因此他们的剧情总是给人一种油腻、弱智的感觉。

  很多制作人他们不认为观众也会关心国家大事,也会喜欢思想的碰撞和交锋这些东西。

  《觉醒年代》在这上面,就展现出了对观众最大的尊重,所有当时在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思想、理论,它都尽可能的去表达出来,它不会担心观众是否能够看懂,是否能够体会,而只关心自己是否真的把当时的思想、理论的碰撞表达得更真切。

  只要能真实的表达出来,它相信观众一定可以看懂,至少他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部分。

  这是一部作品对观众应该保持的最基本的尊重。

  当然,有很多作品并不是它们主观上不尊重观众,而是导演和编剧本身对历史、剧情、思想的理解,可能也就只停留在狗血和刺激的层面上。

  所以,如果你要能真实的做到尊重观众,起码你自己应该对自己的作品有深刻一点的理解,而不是只停留在新鲜和油腻之上。

  任何一部剧,只要在以上三个方面,把任何一个方面做好了,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好剧,毕竟受了太多不忍直视的作品的污染,观众的接受度和宽容度是很高的,但凡稍微有点闪光点的作品,观众都能给你把闪光点找出来。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