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尤克专访阳和平: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时期
本文摘自《詹尤克专访阳和平——为建设一个真实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 》,此文对原英文版的访谈进行了部分的修改和更正。
每月论坛编者按:以下对阳和平(Fred Engst)的专访由詹尤克(Onurcan Ülker)主持(两者简介附后)。访谈于 2017 年 4 月 7 日在北京进行。同名文章由(印度)政治经济研究所(RUPE)于 2018 年 1 月 19 日首发。本文已经过编辑和重新排版。正如 RUPE 编辑在原文中所介绍的那样,阳和平的这篇专访“在亲身经历与深刻思考的基础之上,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透彻的解读”。的确,与我们之前发表的纠正反毛思想的文章一样,阳和平也有力地驳斥了对毛的主流评价。我们对“真正的‘中国奇迹’是社会主义”这一节印象特别深刻:有些人觉得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增长不如后毛泽东时代,阳和平对这种论断进行了雄辩地反 驳。通过对统计数据的直接比较,以及对如今学界“GDP 回溯计算方式”的明确批判,阳和平告诉我们“毛泽东时代建立的经济基础,为如今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根本前提。”
詹尤克:就如何增加产量,你刚才讲到了,资本主义方式与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我认为这种区别根源在于认识论。毛主义的认识论基于以下假设:只有劳动者才拥有全部的社会实体知识,因为他们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而资本主义主张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是永恒的。我想正是毛主义的这种认识,促成了“上山下乡运动”。受过教育的年轻人被派往农村、工厂,去师从知识的真正主人,也就是工人和农民。你当时也参加过体力劳动。你从中学到了怎样的经验?你觉得毛泽东的方式真的可行吗?
阳和平:是的,当然可行。但主要问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目标是不一样的。打个比方,农用器械通常不是由坐在办公室里搞机械设计的工程师改进的, 农夫更可能发现机器的缺陷所在。其实美国的农场往往有自己的车间,他们就在这里改进设备。农机经销商来了,看到了设备的改进,他们往往剽窃农夫的改进并将其完善。但知识必然是源自于实践;实践是所有知识的来源。资本主义社会的知识分子和工程师可以将这些知识理论化,而工厂里没受过正规教育的工人可能理论工作做的不如他们,但归根到底,工人积累的实践,才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也正因此,毛主席提出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将二者结合在一起,非常之重要。将知识系统化、理论化固然是其中的一方面,但我在中美两国的工作经历告诉我:最关键之处在于生产目的。在美国,我们工人尽可能不对管理层提出技术改进的建议,因为我们害怕丢工作。就是说,你可以提出改进建议,生产活动也会因此变得高效,但某些人可能会因此失业。所以,正因为工人和管理者的立场不同,工人就经常会破坏机械装置和生产线。老板们总爱说:“我们都在一条船上。”当然,如果公司破产,工人就会失业,失去工资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确都在“同一条船上!”但我跟你讲:即便他们“破产了”,只是说他们没有多余的钱而已,但他们还有活路。工人失业了就一无所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