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恨国老公知们为什么不吃香了?
最近一段时间,一个“公知翻车”的事,让年轻人聚集的B站网友很欢乐。
起因是一个不甘寂寞的“古墓派公知”冯玮,盯上了B站巨大的流量,也想进来捞一把。
冯玮,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于是,冯玮就在B站发了一个视频《听说B站缺少一个懂二次元的知识区教授,所以我来了》。
实事求是讲,这个视频还是有点料的,内容轻松搞笑,按说应该很受年轻人喜欢。
果然,视频火了,评论区多达几千条。不过令冯玮没想到的是,95%以上的评论都是骂他的……
有人调侃冯玮是“日本人”,有人列举了冯玮的恶行,更多的是玩梗一般的冷嘲热讽。
具体内容请延伸阅读《老公知B站翻车,年轻人为啥不好忽悠了?》,了解这一大快人心的事件。
据说,冯玮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反正好多日子过去了,他还没更新视频。
老公知冯玮可能想不通,明明几年前他还能叱咤风云,怎么现在变成了人人喊打?
其实,公知的落幕,是中国时代进步的一个缩影。
【01】
十几年前的网络啥样?
十几年前,那是中国网络舆论的至暗时代。
一些中年网民应该都记得,以前贴吧、天涯、猫扑一些流行的梗,在感谢别人的时候,往往要说一句“好人一生平安”。
但其实,“好人一生平安”后面还有半句:“下辈子美利坚”。
还有一个很典型的梗,“看帖不回,内地轮回/天朝轮回”。
意思就是如果不回帖,就要承受“下辈子还当中国人”的惩罚。
你以为这是开玩笑?
不,这是真的。
造成这样的网络舆论环境,公知们“功不可没”。
10-15年前,没有各种新闻App,更没有抖音、快手,没有公众号,没有手机直播,没有各种各样的新闻自媒体。
在那个信息极度不对称的时代,有一批掌握着更多国外信息资源的人站了出来,充当了那个时代的“意见领袖”。
他们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简称公知,在当年,这可是妥妥的褒义词。
这些人原本就存在,不过本来他们也就顶多说教一下身边的人,影响力并不大。
但网络时代的开启,他们很快发现了一个新的“传道”渠道:微博、贴吧、各大论坛。
2009年,新浪微博横空出世,用户的言论可以被数量巨大的潜在用户所看到,而那几年正是公知风头正劲的时候。
为了粉丝和流量,公知开始以反传统认知为己任,以吹捧西方和抹黑中国为主要方向,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频频出现在公众面前。
他们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中外的信息差,又垄断着欧洲和美国的信息,便向公众灌输其慕洋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