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事务社锐评:寒门博士的成功,教育公平的“失败”
文 / 子姜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类似这样的话,在许多的博士论文致谢里也许都出现过,追求学术的路大多曲折艰辛,但当代大多数的博士所说的“路”或所受的“苦”都与上周这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致谢的作者大有不同,当代大多数的博士不是来自那样贫穷的小山坳,不用靠抓黄鳝、钓鱼、养猪崽、出租水牛支持自己上高中,也甚少为了生计被狗和蛇追……年少失祜,从小山村走到大城市,黄博士关于贫穷的经历确实令人唏嘘,他的奋斗也让人敬佩,但是在感动之余,这个贫穷少年的成长故事里,许多的重点被遗忘了。
01.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有多少人走得出去?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这个看起来简单的信念,当中包含的艰难困苦却是许多人难以想象的,黄博士甚至可以说是不幸中的幸运儿,对于许多的贫穷少年,“把书念下去”却不是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决心便可以做得到的。
近年来,关于教育产业化、农村教育资源短缺、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此起彼伏,无论是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还是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儿童,或者是生活在城市的贫困儿童,城乡、贫富的分化对他们而言不仅意味着在消费品极度丰富的时代经历各种生活物资的匮乏,同时也意味着教育机会的缺失、向上流动希望的渺茫。然而在此次的网络舆论中,黄博士的个案却被当成了教育系统“正义”的佐证,种种结构性的问题被隐去不谈。
有关于教育在当前社会能否改变命运的问题,看理想《寒门博士「致谢」刷屏,命运还能被教育改变吗?》一文已经有了详细的分析,此处我们不再展开,只是呈现些许研究数据,以作为支撑。
文军和顾楚丹2017年发表的研究根据国家教育统计数据清晰地指出,乡村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相对于城市劣势地位突出,譬如,在小学教育方面,城市的专任教师已经已拥有本科或以上学历的教师为主(58.06%),而乡村仍然以专科毕业教师为主,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仅为四分之一(24.97%);在图书和数字资源方面,城市小学每百名学生计算机配置台数(1.51)是乡村(0.65)的2.32倍。
根据两期(2013、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沈晓婧2019年发表在《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的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户籍对受调查者升读中职、普高、大专和本科院校均有显著影响,城市户籍入学机会在不同阶段均高于农村户籍(城乡初中升中职概率比为1.39,初中升高中为1.31,高中升大专为5.73,高中升本科或以上则高达13.67倍),这意味着对于农村户籍的人而言,在升学的每一个节点,都面临着明显的弱势。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