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不是风花雪月,不是追车,不是cosplay
“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而在电影《1921》中,革命的“暴烈”被淡化了,凸显出来的是“浪漫”。
这种“浪漫”首先就体现在人物的塑造上,演员形象和历史人物几乎不求形似,只求好看,因为众所周知,“好看的人才有青春”“没有颜值何谈浪漫”。上映之前,《1921》就曾因宣传海报里一水儿的流量明星引发争议,原因就在这些明星很多都空有皮囊而无甚演技,除了年龄相仿,他们与革命者的真实形象也八竿子打不着。哪怕是在主演中算得上经验丰富的陈坤,尽管他演陈独秀时非常投入和卖力,一举一动都有着精心设计,但还是很难让观众入戏,因为首先,他长得就和陈独秀不能说一模一样,简直是毫不相干。
唯一值得称道的是惊鸿一瞥的赵世炎,确实和历史照片达到了百分之七八十的相似,这也证明其实依照历史原型选角并不是什么登天的难事,只不过是制片方与主创团队面对汹涌的“流量经济”“粉丝经济”还敢不敢、愿不愿意的问题。
“流量经济”主导下,建党献礼片就成了一场明星爱豆们以革命为主题的大型cosplay,大家排排坐、分果果,人人有份,只恐历史人物还不够多,不够给每人都分上个有名有姓有台词的角色。可是不同于许多论者觉得这些“戏子”格调太低,配不上饰演革命英烈,笔者认为恰恰相反,他们的问题不在于身份低了,而在于太高贵了、太美丽了、也太精致了。其实只要翻看下革命人物的相片就会发现,他们很多就是“路人”长相,有的甚至并不好看,偶有外貌出众者,给人的感觉也朴实无华,不至于和普通人“有壁”,毕竟,历史和人民选择他们,并不是靠着星探和艺考考官挑选上镜脸的那套标准。
可对于《1921》来说,灰头土脸是没法子浪漫起来的,为主旋律增添魅力的一大妙招,就是让这些毫不起眼的刺头青年们摇身一变为民国装的“翩翩浊世佳公子”,让即使没什么戏份的女性角色也都盛装打扮,来大上海的十里洋场走一圈红毯。而革命人物就像是偶像们的一款“限定皮肤”,以供粉丝投射特定场景的恋爱幻想,实话说,就以这身行头,让才子佳人们去隔壁演个《金粉世家》《情深深雨濛濛》也毫不违和,因为他们不仅有着“偶像派”的面孔,就连表演也是“偶像式”的。
对这一点或许又很难苛责,因为年轻的偶像们从小耳濡目染的是言情小说和偶像剧,长大后演的是言情小说改编的偶像剧,他们的工作就是施展魅力、营造人设,自然没有闲心去观察普通工人、学生的生活,更无从得知一百年前的工人和学生过着怎样的生活。所以当他们越是慷慨激昂、深情满溢地念着台词以展现革命者的伟大时,却越显得不可信,因为对于真正的革命者来说,他无时不刻不在想着革命这件事,我们眼中的伟大,于他而言不过是恰逢其时地说出了一句寻常的心里话。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