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到底错哪? 它硬生生捅破了一个时代的默契
【导读】7月4日以来,关于“滴滴事件”的讨论不绝于耳,各种猜测与论断频出,持续引发广泛关注。遥想中国互联网的草创时期,受益于宽松的乃至鼓励性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中国互联网企业一度享有一般实业所不具有的巨大创新试错空间,也因此获得了飞速发展和大规模扩张。然而,2020年秋至2021年夏互联网企业出现的一系列动作,似乎打破了一个时代的默契。本文指出,“滴滴事件”并非单纯的国家-资本关系偶发事件,它反映出新技术革命时代,资本要素与国家能力之间的深刻紧张。“滴滴事件”虽以数据安全问题为表征,但其背后体现的,是数据安全与资本垄断逻辑的并生与杂糅。一方面,“滴滴事件”及其数据安全危机确实触碰到国家安全的底线逻辑;另一方面,这一问题的产生则衍生自资本垄断的基本机理。在新技术时代,技术公司既是国家发展的同行者,也是国家治理的挑战者。维护国家安全与驯服资本垄断是技术政治时代的两大治理目标,两者不可偏废。也只有在国家治理及其中长期发展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审视治理逻辑、推进协同发展、引导技术公司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才能够化解“安全”与“垄断”两大难题,真正驯服大型技术公司。
本文为“文化纵横”新媒体特稿,由修远基金会研究中心在汇总相关公开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文化纵横》杂志相关理论文章观点编写而成,供诸君思考。
“滴滴事件”背后:
数据安全与资本垄断的双重逻辑
近日,“滴滴事件”持续发酵,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新技术变革时代,技术巨头的发展与国家治理的应对,具有高度密集的政治经济意涵。“滴滴事件”也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国家-资本关系偶发事件,它反映出新技术革命与全球化时代,资本要素与国家能力之间正进入深刻的紧张状态。
“强行闯关”的滴滴
2021年6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公布,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数据安全的法律。而在美东时间6月10日,滴滴正式向美国证券委员会(SEC)递交招股书,申请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二十天后,即美东时间6月29日(北京时间6月30日00:45分),滴滴在美国首次公开发行(IPO)筹资40亿美元,正式开始交易。
7月4日,国家网信办宣布因滴滴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已通知应用商店下架其应用。网信办进行安全审查的依据是《国家安全法》和《网络安全法》,对应的风险不仅仅是用户信息泄漏的风险,更威胁到了国家安全。7月5日上午,网信办又向“满帮”和“Boss直聘”发起调查。据悉,今年上半年以来,共有33家中资公司赴美IPO。其中有6家是互联网平台公司,3家市值过百亿美元,分别是:滴滴、满帮、Boss直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