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境外敌对势力真的会打“马恩牌”吗?
自从陈平先生提出要警惕拜登打“马恩牌”,舆论场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发牢骚者,大抵有两类,一类是现实生活中确实遭遇了不公和压迫,一类则是某蒙之类“贩卖焦虑”、进而贩卖美国体制神话,后者确实有“拿经费”的嫌疑。
不过,“焦虑”唯有存在,才能够被“贩卖”吧。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是正面焦虑,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至于那些以“拿经费”之类理由的诋毁来解决提出问题者的家伙们,绝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话说回来,拜登真的会打“马恩牌”吗?笔者是严重怀疑的。
据媒体报道,美国总统拜登周五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以促进该美国各行业的竞争,随后,拜登还发了一条推文:
有爱国大V说“拜登这是看了马列的书”,不知是他们没看懂拜登的话,还是他们根本没看过“马列的书”。“马列的书”什么时候讲过,“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不是剥削”了?
剥削的定义是凭借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而拜登的“反垄断”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有丝毫的触动吗?
垄断是帝国主义时代的主要特征,从自由竞争到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拜登“反垄断”不是什么新鲜的招,在他之前一百多年来,大多数美国总统都干过这招。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谢尔曼法案》,让联邦政府有了干预商业公司垄断的基础,这也被称作全世界第一部反垄断法;其后,1914 年美国发布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1930 年代又颁布了《罗宾逊-帕特曼法》和《惠勒-李法》,美国的反垄断体系不断完善。
反垄断法的确迎合了某些“善良的小市民”的良好愿望。然而,讽刺的是,一百多年来美国经济的垄断化程度反而不断提高。一百年来,原有的垄断组织发生分化,有的退出市场,有的生存下来,还产生了新的实力更雄厚的寡头。1984年美国3%的公司控制了全部制造业增加值80%;1990年美国工业公司中9家巨头拥有的资产总额占71.2%;美国客机制造公司原来有8家,竞争剩下波音和麦道2家,1997年8月麦道也被波音兼并了。2014年达沃斯论坛披露的资料显示,世界最富有的85个巨富占有全世界近一半的财富,相当于全球35亿底层民众拥有的财富的总和。
而比实体企业垄断更惊人的是垄断主体金融化。例如,红杉资本作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公司,曾投资了苹果电脑、思科、甲骨文、雅虎、Google和Paypal,这些互联网巨头之间甚至还是相互竞争的关系,红杉投资的公司总市值超过纳斯达克市场总价值的10%。在中国也不例外,那些大大小小、相互竞争的互联网新贵背后总能看到红杉、高瓴、高盛、摩根士丹利的身影。来自中国的企业TikTok遭遇特朗普禁令时,就是红杉出面希望促成微软对Tiktok的收购,因为红杉是这两家公司共同的股东,对它来讲,收购无非意味着“钱从左边口袋掏到右边口袋”。而这些巨头投资公司也不过是那些神秘财团的白手套!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