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萍:谈谈“算法逻辑”下的外卖骑手
导 语
一座城市,有几家互联网“大厂”,往往被视为城市具有创新活力的表现。“大厂”代表了数字产业和平台经济,数字产业和平台经济的优劣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重要与否的标志。
而孙萍的研究则帮助我们看到:抽象的经济发展遮蔽了“人”的价值,在政策、技术、资本、人力等要素的互动过程中,一方面,数字平台通过算法对外卖员进行隐蔽的劳动管理和情感规训,从而实现劳动价值的最大化和高效化,以帮助平台和资本攫取了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外卖员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平台进行“斗智斗勇”,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以对抗相关的监管。作者认为,恰恰是这个“逆算法”丰富了“人”的逻辑在与技术逻辑相对抗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通过对外卖员这个群体的多年田野调查,孙萍给我们揭示了一个被遮蔽的群体,也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讨论的话题。在接下来的10月7日诚食讲座中,本文作者将和一名实践者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谈一谈“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
作者|孙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21)
责编|侯宇
后台编辑|童话
一
算法与数字劳动:现象与概念化
1. 算法的概念化
无论是从自然科技史还是技术人类学的视角,算法都不算新生事物。最早的算法可追溯至中国商周时期和古希腊战争时期,从对军事情报传递的加密到时日历法、算数测量等日常数学推理,都展现出算法的雏形和逻辑。例如,中国文字中的“术”和日本文字中的“ji-jitsu”都有算术、推理、机制、逻辑之意。
“算法”这一概念源自8世纪波斯数学家穆罕默德·花拉子米 (Muḥammadibn Mūsā al-Khwārizmī),指代“能够运行的系统性计算”,其后在12世纪传至阿拉伯与拉丁语系国家。在19世纪,数学家开始重视算法问题并将其纳入学术讨论。由于算法与编码、指令、推理等天然形成密切关系,它也成为人类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数学物理问题的重要依托。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算法开始真正进入人类视野,它日渐依托软件和编码而存在,成为计算机应用与实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些年的“算法热”,主要归因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勃兴。伴随着算法与数字生产日益密切 的联系,算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在超越计算机、数学、信息技术等领域而变得更加宏观和更具跨学科属性。算法不仅是一种技术架构(technical infrastructure),更是与周边社会生态密切相连的嵌入式的产物和具有生产性的过程。因此,算法的定义可以从技术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进行概括。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