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里娃眼中的农村、医院和死亡
作者:未末
作为一个在城市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直以来我对农村都没有过多的印象,更谈不上乡土情怀。至今脑海中仍保有的关于农村老家的画面,大抵只剩下儿时和我的哥哥在田间捉蚂蚱、逮蛐蛐,以及被奶奶第一次送到那间黑漆漆的教室上学的场景。
逐渐成人的过程中,我也很少回到那个儿时的故乡。后来,仅仅是从母亲的口中听过,当年父母为了盖房子,才将我送去奶奶家,姨姨家等一众亲戚那里,年幼的我也是很怜人,跟着谁就喊谁“妈妈”。
长大后,这些都变成了童年趣事,我和农村的距离也如往事一般随风远去。直到前不久,为了照顾男友病重的母亲,跟随他回到他的家乡——陕南,一片连绵的大山里。
曾经和朋友共同去过一次他家山顶的屋子,彼时便被那山区中显得与当今的发展有些格格不入的落后惊到。房屋还是土夯出来的,屋内黑漆漆,光线十分昏暗,家里养着两三头牛,因为受制于山地,耕地依然要靠牛,牛棚上就是他居住的一间屋子。
难怪人们会感叹,从这样的大山里走出个大学生的确不易。他的父母在农村拼搏一辈子也就为了儿子能出人头地,只是很可惜儿子并未如父母期望的那般只是“向上走”。
此次去到了山腰间的集中安置房,据说这个小二层总共花费20多万,政*府*补贴了12.5万。集中安置房的确看起来比山顶的老房子崭新许多,然而此处离农民的耕地却远了,因此大多数搬下来的人,家中的地便撂荒了。
他家属于少数还住在山顶放牛耕地的,而如今随着男友母亲的病重、离世,其父亲怕是不久后也要过上外出打工的日子。
男友原本以为母亲的病能通过中医调理好,可现实远比希望来的残酷。母亲喝了大半年的中药,已然不想再喝,喝时便想呕吐,却也不知是身体不适应还是心理作用更大。
在一众亲人的强烈要求下,男友只得暂时放弃母亲的中医治疗,停中药后入院输液,每日大几千元几千元的往医院砸,一天的账单都长的要命。
可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母亲的病情还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展蔓延,直至最终在他的怀抱中离开。那时,他甚至觉得长痛不如短痛,早点儿母亲便感受不到病痛和身上那些折磨人的管子了。
过去,从未亲眼见证过一个人的离去,而这次我也成了亲历者。
当医生告知我并下了一张病危通知书的时候,我以为我很冷静,可拿起盒饭时却流泪了。而直到我手忙脚乱地在家中插氧气袋,鞋都顾不上穿跑去大厅打电话的时候,我才真实地感受到了那张病危通知书沉甸甸的分量。
离开医院的那天,为了买几个引流袋,我拿着医生开的单子四处跑,就是找不到能给我解决需求的人,那一刻很崩溃,崩溃到明明在屋外擦了眼泪,却还是在听到屋内的人没法给我解决的时候,不争气的在一个陌生人面前哭了,好在她还是给我指明了方向。可这几个引流袋最终也没用上。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