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景区不再卖假货,资本不再赚快钱,“乡村振兴”才走上正轨
(一)发展不均衡
十月下旬去九寨沟和成都玩了一圈,风景非常美,也增长了不少见识。打算分两篇写一写这两个地方的发展与政策。
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是同一个伟大历史战略中的两个进程:先要扶贫,把最困难的同胞和地区带起来;然而仅有扶贫还不够,还要变富、变强,这就是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了。
九寨沟这个地区因为有一个全球知名的旅游景点,且从80年代起就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与保护,所以在同类地区中属于最早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自然经济受到了旅游业的巨大带动。相比而言四川省扶贫的重点更多在于甘孜和凉山两个州。而到了“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九寨沟这样一个发达旅游景点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然而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不代表发展没有问题。九寨沟的问题与整个四川省一样:发展不均衡。四川省的省会成都市作为西南区域中心城市,近年来得到了相对的资源倾斜与飞速的发展。而九寨沟景区周边附近的地域可以说是富得流油,各种豪华酒店、饭店、商铺琳琅满目,繁华程度不输于大城市;但是在这样一个多山地区,远离景区的村庄与藏寨大多交通不便,也鲜有游客前往,与其他西部山区村庄的境况并无不同。
我在九寨租了一个车,司机是一个藏族老哥,他说当地以距离景区远近分为“上塘”和“下塘”,这个分界点有一个桥叫做“返修桥”——上塘富,下塘穷。我说你们这个取名挺有意思,为啥叫“返修”桥啊?他说因为这个桥修了两遍,不是一个正式的名字,只是本地人都这么叫。我说不好意思我理解错了。司机老哥自己是“上塘”人,家里有几百头牦牛,还有几家临街的店铺。他平时雇人帮他照料牦牛,店铺也租给了同村人,自己没事了就开开车拉拉外地游客,开心得很。
我跟他说你这就是标准意义的地主啊,他很惊讶我这怎么能算地主呢?毛主席早就把地主消灭了,才让我们这些穷人翻身做主人。不过他讲“下塘”确实困难很多,他老婆家就是下塘人,下塘女嫁上塘男很多,但上塘女很少嫁下塘男(标准上迁婚)。老哥说他每次去看他岳父,都得开很久的山路,也就是这两年精准扶贫国家有大投入,把路修好了。但是每次回娘家的时候都要把一整辆车装得满满的——各种米、面、油生活用品,用他的话讲他和他岳父家就是“两个世界”。
(二)产业助农
我跟当地的公务员、乡镇企业主朋友聊了聊,又跟司机、小商小贩聊了聊,很快就明白了九寨沟发展的关键点所在:沟口的景区经济,无法带动整个县域其他地区的经济。
九寨沟本地的特产以农产品为主,比较有特色的是蜂蜜,这边的蜜蜂采的是一种很稀有的高山刺黄连(好像叫这个名字,记忆有些模糊),这个是其他地区鲜有的;还有牦牛肉,不过这个跟其他藏区的产品都一样,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性;另外就是一些药材,高山灵芝、虫草等等,还有美味的菌类,这些都是藏民去山里采的,不太好量产,也不太好制定生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