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词条及其他:《辞海》里的阶级话语权争夺往事
《辞海》是在中华书局陆费逵先生主持下于1915年秋启动编辑的汉语工具书,1928年起专聘舒新城先生担任《辞海》主编,至1936结集出版,声动全国,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
第一版《辞海》出版前,蒋介石施加了很多干涉,尽管在舒新城等人的坚持和据理力争之下,一大批坚持爱国立场可能会“刺激”列强的政治条目依旧收入其中,但仍然有着很强的蒋家王朝烙印。
1957年9月17日,毛主席在上海接见了舒新城先生。舒新城针对第一版《辞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编辑大辞海和百科全书的建议,毛主席表示“我极为赞成”,“到现在还只能用老的《辞海》、《辞源》,没有新的辞典。”
毛主席对舒新城先生说,“你应该挂帅在中华书局设立编辑部门,以先修订《辞海》为基础,然后再搞百科全书”。
舒先生听说要他挂帅,既兴奋又表示为难:一则人手不够,经费有限;二则自己的年纪大了。毛主席风趣地说,“你有儿子吗?自己不干了,儿子继续干下去”,鼓励舒先生“一定要干”,并指示在场的上海市委书记施书记全力配合。《辞海》从此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开始了第二次更加全面、更加细致也更加严谨的编撰。
1960年,舒新城先生去世以后,陈望道教授接任主持第二版《辞海》的编撰,1963年4月《辞海》(未定稿)内部发行。此后,在文革期间,《辞海》的很多词条又经历了反复修订、删改。
1965年出版的内部发行版
1975年开始“三结合”版《辞海》陆续发行
这个过程被后来的精英说成是打上了浩劫时代的烙印。但是,无论古今中外,作为一部百科性质的综合性辞典,不可能做到去政治化。所谓的去政治化都是骗人的,最终,要么是为这个阶级服务,要么是为那个阶级服务。正如《辞海》的老主编舒新城先生都对第一版《辞海》不满意一样。
1978年10月初,为了向新中国建国三十周年献礼,上级向上海下达指令,要求《辞海》必须在1979年国庆前正式出版。此时,担任《辞海》第二任主编的陈望道教授已经在1977年逝世,复旦大学书记夏征农便接任了《辞海》主编一词。
由于当时正处于两个时代交替的时刻,对一些问题怎么定性还拿捏不准。《中华读书报》在《辞海》诞辰百年之际,曾刊登过一篇题为《<辞海>是怎样炼成的》的文章,介绍说,《辞海》编委紧急起草《〈辞海〉处理稿件的几点具体意见》,共8条39款,“大胆否定了在《辞海》编纂中存在的‘左’的倾向”,“终于在1979年7月完成了编纂任务”,“《辞海》(第三版)的历史意义在于,客观上承担了改革开放初期所需要的思想解放动员任务,成了改革开放的一支报春花。许多词条的注释在当时看来,都是具有突破性的。”“‘文革’所肯定的事物……一律不收,实质上予以否定”。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