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文人是一家
不只是司马南的“挑战”,还有资产阶级特别是其文人走狗集团自觉或不自觉的“应战”。并且,恕我们直言:资本势力及其喉舌们往往是“反应过度”,多年来即是如此。
联想舆情的持续发酵,其实,是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只是司马南的“挑战”,还有资产阶级特别是其文人走狗集团自觉或不自觉的“应战”。
并且,恕我们直言:资本势力及其喉舌们往往是“反应过度”,多年来即是如此。
近年,无疑更能代表绝大多数底层声音的爱国-左翼舆论稍有上扬,资本-公知联盟便甩过来一顶顶吓死人的大帽子:“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极左”“某某余孽”“反对改革开放”等等,不一而足。往往这边还只是隔靴搔痒,那边就大有炸平喜马拉雅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吓煞我等也!
这种奇特的“挑战-反应过度”模式,反映了究竟是谁脑子里阶级斗争那根弦绷得最紧,也反映了近半世纪来究竟是谁在无、资阶级斗争中占据上风……
所以,凭什么只允许资斗无,不允许无斗资?
所以,你知道无产阶级里边的“精资”群体是多么nc的一帮人了吧??
胡锡进由李光满的话联想到“运动”,司马南也让他联想到“运动”——可见到底是谁对“运动”念念不忘情有独钟,尽管当下并没有毛时代运动的一丁点真迹象。
而如果把互联网社媒时代群众的“汹汹之口”看成什么“运动”,那只能说明,对面的老爷们早已把“运动”一词的内涵无限延展,在群众主体性和任何群众自发运动的苗头面前保持着“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状态……
当然,胡锡进等辈对“运动”的钟情,是一种反向的钟情,跟毛主席对革命的群众运动的态度“刚好”是相互冲突的。
难怪有人相信,为“运动”和毛时代一系列革命新事物正名的,迟早得是胡锡进之流和自由派公知。当年轻人感觉他们莫名其妙地对那些东西警惕,以至于三句话不离,自然对之产生了了解、研究的兴趣;一了解、一研究,发现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儿!好比方方把“极左”帽子甩给年轻人,年轻人久之反倒以“极左”自称一样。
说到底,反资本舆论“闹”到今天这个地步,让老爷们深感不安,也有老爷们自己的一份功劳。
在胡锡进下场“救火”(实际却是加剧了舆情!)之后,另一位大V秦朔也“挺身而出”。他的文章,被司马南称作“才像个文章”,因为“270多家媒体写的那些玩意儿普遍缺少专业水准,统统都是鬼画魂儿”。
秦朔秦大公知,确实不同于那些辣鸡小右。
一篇文章介绍说,“秦朔最早主持《南风窗》,后来去上海创办《第一财经》,现在也是自媒体人。在媒体界,秦朔的资历和名气要高于胡锡进一大截。胡锡进是近年来凭自媒体‘胡侃’走红。秦朔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大名远扬。对比秦朔,胡锡进是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