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滴滴时代,买办资本被逼上绝路
杀死买办资本的不只是民族资本。
美国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把买办资本逼上了悬崖。
什么是买办资本?简单地说就是,脚踏两只船,在中美两国之间左右横跳,以个人利益或者家族利益优先,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也要铁了心维护家族利益的资本集团。
这样的买办资本的生存土壤,离不开两个条件。
一是,中美良好的贸易关系。如果中美对抗,买办就不是买办了,就是汉奸,卖国贼了。只有在一个相对友好的中美关系之下,买办集团才能两边讨好,谋求中间利益最大化。
二是,中美两国存在技术、资本、品牌等方面的明显差距。如果中美技术处于同一水平,买办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因为本土民族产业可以替代,就不需要从国外大规模进口了。买办的中间利益就没了。
因此,最不喜欢民族产业进步的就是买办资本。民族产业越先进,买办资本的生存空间越狭窄。
为什么网上的舆论对联想充满指责?关键就在于,联想披着买办的外衣,大唱民族品牌的戏。俗话来说就是:“又当又立。”
而且,联想的一系列举措,堪称“买办的极致化”。
在技术上,联想的核心技术全部依赖于美国。联想为什么不去研发核心技术?不是联想没有钱,而是某些联想高管没有心。对买办而言,如果做自主技术研发,等于是踢翻美国主子的饭碗。可是,买办今天这碗饭还是美国赏的,去踢翻美国的饭碗,无异于自掘坟墓。
试想,要是美国掐断联想的芯片供应,联想还能存活吗?
在品牌上,联想建立中美双总部。在国外,他们自称“联想中国”。言外之意就是,联想是一家国际集团,中国只是联想的一个市场分区。在国内呢?他们高举民族旗帜,大喊:“中国联想”,宣扬联想品牌的根正苗红,利用中国人的民族情怀,长期受益于中国政府采购的超级订单。
这种两边讨好,两边获利的行为,在中美关系友好的背景下,联想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成功登顶全球第一大电脑品牌商。
可是,一旦中美关系慢慢走向对抗,联想就得被迫选边站队。然而,联想集团在中美贸易战的关键时间节点上,仍然站在买办的角度,试图超脱于国家和民族之外,保全自身。
这就引出了杨元庆那句著名的:“联想不是中国企业,而是一家国际化公司。”
在说出这句话时,杨元庆不仅不觉得耻辱,甚至有些暗自侥幸。因为华为被美国制裁的断臂求生,而联想安然无恙。
杨元庆比谁都更清楚,美国对华为的任何一项制裁,压在联想的头上,那都是灭顶之灾。此时此刻,杨元庆自以为是地耍了个投机取巧的小聪明。殊不知,当中美走向对抗时,买办的美好时代就已经彻底走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