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永远年轻,永远像初升的太阳
文丨拾光小贝
我们常说,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用在毛泽东身上再适合不过了。
毛泽东的父亲原本希望他好好学习如何做生意,将来能够成为自己的助手,也就是成材了。
那时候的毛泽东志不在此,他非常喜欢读书,平时打理贩米小生意,帮母亲做些农活之外,只要有时间就要读书。
毛泽东读私塾的时候,对四书五经等传统典籍烂熟于心。也非常喜欢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时常幻想着自己也能像这些英雄豪杰一样拯黎民于水火,哪里不平哪里有我。
熟读传统经典,在毛泽东的内心里埋下了一颗胸怀天下的种子。直到他读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当今中国所面对的弊端和种种问题,如果我中华青年不能奋起有为,国将不国。
环视着列强几乎把中国瓜分殆尽,国家所面临的巨大危难,动荡的社会似乎要爆发各种危机和前所未有的变革,当此危急存亡之际,怎能偏安一隅,怎能畏首不前。
毛泽东说,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焉有不能动者?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就能说出如此深刻的言语,可见毛泽东在日后所尊崇的人民路线并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源于刻苦的学习传统文化和关注政治、生活得来的。
毛泽东不顾父亲的反对,决定到更宽广的世界去看看,留下了一首《呈父亲》,以示决心之坚毅。
毛泽东的志向跟父亲对他的期盼虽然出入较大,父子之间也会发生一些矛盾,但是毛泽东从他父亲身上学到了勤奋勇敢、坚韧不拔、刚毅果决、持之以恒、奋发向上的良好品质,这些品质几乎影响了毛泽东整个人生轨迹。
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是位善良的妇女,作为文天祥的后人,母亲身上的正气始终影响着毛泽东,造就了毛泽东遇到任何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
深受父母优良品格的传承,受四书五经等传统典籍的熏陶,以及面对现实中国的忧虑和抱负,毛泽东产生了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也造就了不断探索正确的救国救民道路的决心和勇气。
毛泽东在省城求学的时候,有三分之一的生活费都用来买书,毛泽东对知识的渴望超乎常人。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求学的时候,由于班里有不少豪绅子弟,对于从韶山来的毛泽东带有明显的歧视。
毛泽东的班主任说,凡我学堂学子,没有富贵贫贱之分,惟有才智人品之高下。班主任这种一视同仁的精神,也深刻影响了毛泽东。
为了不拖后腿,毛泽东更加奋发图强。早年熟读传统典籍的求学经历,让毛泽东练就了一手好文采,学习上的出类拔萃,传统经典的底蕴和飞扬的文墨,造就了能写出一手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