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位朋友遍天下的“孤独”英雄
2021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8周年。
从25日开始,来自各地的民众陆续赶到湖南韶山,以献一束花、唱一首歌、吃一碗面等文明朴素的方式,表达对伟人的缅怀与敬仰之情。
毛泽东,不仅是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爱戴的人民领袖,也是备受全世界受压迫者敬仰的革命导师。
毛泽东对20世纪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同时,毛泽东拥有的强烈个人魅力和精神力量也深深影响着每一代人。
在当前国际风云变幻莫测,西方反华势力出中国频频“出牌”之时,我们更需要在毛泽东思想中汲取力量,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他经常是“孤独”的。这里说的“孤独”,并不是指人际关系层面,因为他的朋友遍天下,而是指他的眼光和境界。
早在1919年前后,毛泽东就曾孤独过。
当时,中国掀起了一股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浪潮,毛泽东参与创办的“新民学会”中的许多友人,像蔡和森、徐特立、向警予等人也纷纷前往法国,但毛泽东则选择留在中国。
毛泽东为什么不去法国?
他在1919年曾说过,“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我对于自己的国家所知道的还太少,假若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送别第一批去法国勤工俭学同学的讲话》。
这段话体现了青年毛泽东与众不同的眼光与格局,除此之外,毛泽东还有非常实际的考虑和判断,那就是钱的问题。
1917年8月,毛泽东在给亦师亦友黎锦熙的信中,提到自己的担忧:“一曰人,有师有友,方不孤僻寡闻;二曰地,须交通而避烦嚣;三曰财,家薄必不能任,既不教书,缺少一份收入,又须费用,增加一份支出,三者惟此为难。”
提钱,似乎太俗,但在当年能将钱财视为“最难的问题”的人,应当只有毛泽东。要知道,在李石曾、吴稚晖、蔡元培等人组织并号召“勤工俭学”时,他们是持有非常乐观之态度。
理想非常丰满:中国银币升值,法国劳动力紧缺,学生们可以一边做工赚钱,一边再用赚到的工钱读大学,需要的只是准备第一年费用和吃苦耐劳之精神。
李石曾他们如此乐观,那各省学生的态度更是可想而知,大家都认为只要到了法国,打工读书便可两不误。
学生赴法费用,一般有三种来源:
一、全部官费(陈毅就是考上了四川前30名,全部官费)。
二、半官费(各省督军、省长负责一半,家庭自筹一半)
三、自费生(自己筹钱)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