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隐含在毛主席同赫鲁晓夫的这场争论里
1991年12月25日晚,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这个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轰然倒塌。
苏联解体至今已经整整30年,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外因(美帝和平演变)说,也有内因(苏联修正主义)说。但正如毛主席在《矛盾论》里所指出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苏联的解体,不是证明社会主义行不通,而恰恰是因为苏联背叛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苏共自身的蜕化变质,是苏共内部出现与人民利益根本对立的特权阶层,是苏联领导集团对苏联人民的彻底背叛,才把这个最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步步导向死亡的深渊。而这一切变化正是肇始于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的上台以及修正主义路线的执行。
1958年7月,赫鲁晓夫访华。
众所周知的是,中苏就“联合舰队”、“长波电台”等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而不为人们所熟知的是,毛主席与赫鲁晓夫在干部是否应参加体力劳动的问题上也发生了严重分歧。
毛主席介绍说,中共中央现在要求干部参加体力劳动,并规定中央委员每年要有四个月到各地搞调查研究。
然而,赫鲁晓夫不赞成干部参加体力劳动,他说:
“拿我们费德林来说吧,他是外交部副部长,他每天需要了解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如果让他脱离外交部的工作,把他下放劳动半年,他回来后就会感到落后了。因此需要拿出相当长的时间来补课,来研究这半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外交部半年来做了什么工作,等等。”
对于毛主席领导的中共的做法,赫鲁晓夫表示很不理解。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还对访苏的阿尔巴尼亚领导人谢胡说,让干部把时间浪费在体力劳动里,得不偿失。
事实上,干部参加体力劳动,是中共自井冈山时期就形成的一个优良传统。
八年抗战,延安大生产运动期间,毛主席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在带头开荒种菜,周恩来、任弼时摇起纺车纺纱织布。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由延安迅速推广到敌后各个抗日根据地。党领导的各个根据地的党政军民学所有干部都无例外地投身到大生产运动中去, 充分发挥了干部参加劳动的强大威力。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没有被敌人困死饿死,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改造我们的干部队伍,真正实现了“官兵平等”,使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党以及党所领导的各项事业,获得了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发展。
抗战期间,宋美龄面对从延安回来极力赞扬共产党人廉洁奉公、富于理想和献身精神的几位记者,说出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如果你们讲的有关他们的话是真的,那我只能说他们还没有尝到权力的真正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