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解决“学区房”病态之绝招何在?
“学区房”终于进入了高层之视野。
所谓“学区房”,在房产市场已经红了不少年。
它与另一个“网红”有着脱不开的“血缘”关系。
那是一个口号,很吃香,很有“号召力”(其实是蛊惑力),即所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就要住“学区房”,进校外辅导班。现实为家长编织起一个“输出”血汗钱的大网。
于是,只要是沾上“学区房”的一缕阳光,哪怕面积小,房型差,又破又旧也没事,都可以坐地起价,赚个盆满钵满。
“学区房”成了房产市场的病态,也反映了教育之病态。
高层重视了,治病的条件成熟了。
其实,“学区房”的问题,症结在于教育资源不均衡。
教育资源,有“硬件”,有“软件”。差异的存在,是难以避免的。
人们当然很注重“硬件”,然而,更注重的,也更不易改变的却是“软件”。
这里说的“软件”,主要是教师的资质和水平。
严格地说,“学区房”是个伪命题。为什么?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学区,哪一幢民宅不是“学区房”?
当然,我也知道,社会上当前所谓的“学区房”,所对应的学校,一般是指那些“重点”学校,或者在某一地区中,毕业生日后升入名校机会较多的“准重点”、“次重点”学校,甚或是房产中介精心吹嘘出来的所谓“优质”学校。
说穿了,无非是一,升学率高,尤其是入名校率高;二,高职称教师众多,包括往往是拥有一位声望较高的校长之类。
应当承认,教育资源“软件”的不均衡永远是绝对的。不可能将所有学校的校长与教师的资质与水平,像泥巴一样揉个团,再平均分配给一所所中小学。
但是,教育资源的“软件”,争取实现相对平衡,这个目标通过努力应该是可望达到的。
一旦实现了这一种相对平衡,那么,现在这么吃香的“学区房”,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环境与基础,换言之,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了。
彻底打垮“学区房”,这应当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长远目标!
问题来了,怎么实现这个长远目标?
答曰:最具体的,最关键的,是必须依靠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一项长久的永远的战略任务。
在此必须强调,需要正确理解上文提及的教师资质与水平。它绝对不是只从专业角度提出的一个问题,优秀教师不能只重业务!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古人在“授业”之外,尚且重视“传道”与“解惑”!教师自身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身体力行,方能以德育人,以身教与言教去培育下一代,把文化科学的金钥匙交到学生的手中。
回到打垮“学区房”的话题。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