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探秘之旅:剩余价值理论的运用

2021-06-20 1346 0
作者: 叶风尘 来源: 红歌会网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当代主流经济学泾渭分明、针锋相对,主流经济学家的内心是排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但是却对于当代主流经济学面临的困境无能为力,所以把自己的内心疑惑和挣扎写了出来,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形成色色的经济学之谜。为了找到答案,主流经济学家运用各自的理论体系进行各种猜测,却始终无法自圆其说。用主流经济学去解释主流经济学,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我们今天就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破解这些历史上著名的经济学之谜,让我们一起开启经济学探秘之旅吧!

  里昂悌夫之谜:

  使用美国1947年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度比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高出大约30%。这意味着,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这与赫-俄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

  解释:剩余价值是活劳动创造的高于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的意义在于实现扩大再生产,包括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型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最终形成的是企业的固定资产。这种资产是有形的,它的资产价值是可以计算出来的。我们根据资产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比重,判断这种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显然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是出口的主力产品。对于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来说,剩余价值不仅是体现在有形资产上,更是体现在无形资产上。它可以支撑一个企业的产品研发、科学研究工作,形成了企业大量的知识产权和专利。衡量一个企业价值的,不仅仅是厂房和设备这样的硬件,还有无形资产这样的软件。美国作为这个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企业的创新能力、产品的更新换代能力在全世界独占鳌头。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实它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或者说以无形资产为主的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中等收入陷阱:

  是指一个国家由于凭借某种优势(自然资源、人口等),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均收入达到了一定水准,但长期停留在该水准的情况。比如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东南亚的菲律宾,近几十年来长期处于世界银行称之为中等收入的经济体行列(根据最为广泛采用的世界银行的定义,人均国民总收入约为1,0000至12,000美元,按2011年购买力平价计算),而无法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

  解释:自由贸易是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比较优势是它的理论依据。我们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谋求加入世贸组织,当时叫关贸总协定,到了2003年,才正式加入世贸。自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却并不能帮助一个发展中国家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因为自由贸易最后的导向就是国际分工。这种分工,其实也是收入的分工。一个国家是穷是富,和这个国家劳动力的素质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和一个国家积累的家底有直接关系,具体说就是和这个国家的固定资产的多寡有直接关系。如果我们不考虑无形资产,那么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其实就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的总值,亦即历年所积累的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剩余价值。积累的剩余价值越多,人均收入越高。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这个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悠久,做过长期积累;二是要有产业升级的渠道。产业升级是一个国家人均收入提高的重要渠道,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任何国家都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不断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确实具有比较优势,通过自由贸易,不需要漫长的历史积累,也能快速的提高人均收入。然而这样的国际分工,会导致发展中国家后期产业升级的空间小,发展后劲不足,必然落入中等收入的陷阱。

查看余下4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