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差异
人们通常以恩格斯哲学理解马克思,遮蔽了马克思本人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恩格斯哲学接近唯物论,辩证法取自黑格尔,可以用唯物辩证法来称谓,苏联斯大林把该哲学发展到极致。物质、生产力等决定论源于恩格斯,见物不见人,机械辩证为理论特征,可以视作唯物论的发展和继续。这与20世纪欧美资产阶级的唯物论,社会达尔文主义腔调一致。比如与哈耶克观点类同:社会进程是科学进程,受生产力约束,是自然过程,人的意志无法改变。如果不能在哲学上正本清源,我们在经济学理论上必将一败涂地,在道德与社会现实,科学与价值,公平与正义等争论中处于下风。追究根源,在于苏联哲学把人的特殊生成本质与来源混淆,思维与物质混淆,否定人的双重本质,用唯物一元论遮蔽了人类发展过程。
唯物论世界观是人对物质自然的一种思维抽象,带着主观的偏差。在地球上,任何时间上对外宏观和对内微观,人都受到时空限制。首先人作为自然物质,不能超脱自然世界,而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人的认知对世界是相对接近,也是滞后的,因而不是绝对、超前的一致。第二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就人类与物质自然长期共存而言,并非指观察者当时的感性映像与理性总结,何况理性总结滞后于感性观察。第三,人的认知和实践手段是逐渐发展的,二者相互影响。时间顺序上的后续观察者,比前人收集的感性映像和实验事例要多。在任何时空上,人的观察和理性总结,都必然受物质自然相对运动的影响出现偏差,认知的滞后性偏差,认知积累差距观察手段差距造成的偏差。一旦以截止的绝对观点对物质自然进行思维抽象,就忽略了观察者偏差,把带有主观偏差的观点当成物质自然的本质、规律和真理。
上述认知与黑格尔哲学有直接关系。自然辩证法起自黑格尔辩证法,套用到自然科学,然后转回对社会;从主观唯心到客观唯心,脱掉了唯心论的外壳,套上唯物论的外衣。辩证法来源于主观直观唯心主义,中外都是如此。黑格尔的功绩,把主观直观联系到客体,运用理性逻辑推演人的认知。他强调以客体表现为标准,剔除表面、暂时、局部,力求深入长久全面的看待客体,抓住客体事物本质。
这不很好吗?且慢。所谓本质,第一是人的抽象属于思维。它存在于人的头脑里与外界的客体物质是两个存在,一个是思维,一个是物质实体。二者有联系而不相等,头脑中的是认识对象的概念形式,是对象物在头脑中的影像,那怕总结出观察出对象长期深刻全面实质,它依然是思维。就像你看到一块石头,头脑里有映像,概念和实质描述,但头脑中不能是对象实体---你看到的那块石头。第二,你观察到的客体本质,由于人体观察时空受限性,人与物质自然相对运动性,各自的发展性,认知的滞后性,人对客体乃至整个自然界永远存在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