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共同富裕问题的几个认识误区

2021-09-13 9360 14
作者: 望长城内外 来源: 红歌会网

  当前,国内对共同富裕问题的研究存在着几个认识误区,必须加以澄清。

  一是认为“共同富裕就是发展的成果人人有份”

  我认为,这种观点歪曲了共同富裕的本质。

  什么是共同富裕?我认为,简单的说就是“大家一起富裕”。

  “大家一起富裕”包括两个基本涵义:第一个涵义,从富裕的面来看,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裕,而是全体人民都富裕;第二个涵义,从富裕的程度来看,共同富裕既不是没有差别的同等富裕,更不是贫富两级分化。

  而认为“共同富裕就是发展的成果人人有份”的观点,则歪曲了共同富裕的本质,其要害是以“人人有份”代替了“全体人民都富裕”。

  例如,在奴隶社会,奴隶的劳动成果自己也“有份”,但绝大部分却被奴隶主拿走了,难道这是共同富裕吗?在封建社会,佃农每年种出的粮食自己也 “有份”,但大部分却被地主拿走了,难道这也是共同富裕吗?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成果自己也“有份”,但大部分却被资本家拿走了,难道这还是共同富裕吗?

  由此可见,认为“共同富裕就是发展的成果人人有份”的观点是十分荒谬的,不仅歪曲了共同富裕的本质,而且也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

  二是认为“西方的福利社会就是共同富裕”

  有一些人认为,“西方的福利社会就是共同富裕”“我们要搞的共同富裕与西方的福利社会差不多”。我认为,这种观点混淆了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与西方福利社会的本质区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化解资本主义国家统治危机,实行了福利政治。福利政治基于福利国家理论。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J.S.密尔最早提出了福利国家思想。最初这种思想旨在解决工业革命和自由放任给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困和失业等问题。1942年,英国经济学家W.贝弗里奇向政府提出了《贝弗里奇报告》,首次明确地阐述了福利国家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国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成为西方各国的官方理论。1948年,英国工党政府首先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之后,法国、联邦德国、荷兰、丹麦、卢森堡、比利时等国相继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思想的影响在上世纪60、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的面貌,但也带来一系列弊端,如通货膨胀、政府机构庞大、生产率低下等。70年代末西方保守主义抬头,福利国家思想的影响有所减弱。

  西方国家的福利政治,目的是通过增进国民福利来调整财富关系,遮盖阶级矛盾。然而事实证明,这种作为化解资本主义国家统治危机的福利政治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全民富裕。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反而致使其社会政治经济多重危机不断爆发。

查看余下6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4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