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铭:从一位老先生的信用论说起
前一段时间老先生勇敢揭露联想买办路线,我对老先生很尊重。
但这段时间,老先生却替房地产商传话,说房地产是人民币的信用基础、人民币的“锚”。所以,房地产当然不能倒,如果房地产倒了,那么,人民币就没有足够大的“锚”了,就没有信用了,人民币就垮了。
我不知道我对老先生观点的理解,是不是准确。
前几天,还有人提房地产夜壶论,今天,又有人把人民币的锚,绑在房地产上。不就是绑在夜壶上吗,让人哭笑不得。
当前中国主流的思想界,把货币的本质定位在商品交易的媒介。甚至主流认为马克思主义也认为,货币是商品效果的媒介,一般等价物。
我感觉,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是对资本主义货币的认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就认为货币的本质就应该是一般等价物、商品交易的媒介。究竟货币本质上应该是什么、或者说社会主义的货币本质上应该是什么,我想马克思主义可能并没有触及这个问题。
主流关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商品交易媒介的说法,可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
货币当然可以是商品交易的媒介。但,货币的本质并不是为了充分商品交易的媒介,也不是一般等价物。
我个人认为,货币发行是政权组织社会性生产建设、按照政权的意图动员人力物力、分配工农商等各行业劳动力、调节平衡各行业利益、突出重点建设和重点行动(例如军事行动、军事准备)的关键工具。作为这样一个工具,当然也可以有商品贸易媒介的功能——但这只是一个附加功能,并不是货币的主业。
(如果说主流关于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商品交易媒介,可以称为货币“媒介”论,那么我关于货币的本质的观点,不妨称为货币“工具”论。我的观点,是对汉代盐铁论及共产党货币实践学习的结果。当然,我愿意接受批评。)
当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商品交易的媒介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还与黄金、白银挂钩。
今天,全世界都吹市场化。货币,早就不与任何重金融、商品挂钩了。公有制体系也基本上不复存在,再说把货币当作一般等价物、商品交易的媒介,就严重脱离实际、脱离时代了。
相应地,在当今世界上,货币是作为一种政治的、经济的、金融的工具而存在的。货币的发行与回收,是货币循环的关键环节。一般等价物、商品交易媒介,仍然是货币的衍生功能。
所谓货币的信用问题,实质上是货币与黄金、白银、大宗商品脱钩后才产生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美元、英镑、法郎、西德马克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都要与黄金、白银直接或间接挂钩,这种货币信用如何,看其能否兑换黄金白银即可。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其货币的信用,则看中国、苏联等国生产的用人民币、卢布计价结算的商品是否充足即可,即其国内物价稳定情况。但,当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黄金白银脱钩之后,当中国、苏联的公有制体系瓦解之后,没有了黄金、白银和公有制生产体系为货币提供支撑,这些国家的货币信用问题,也需要提出来了。原因很简单,在于货币的使用者严重怀疑货币发行者能否提供足够的商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