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别把互联网大厂当“家”
这两天知乎有个乐子,搞了个通过WIFI监控员工浏览招聘网站和投递简历的记录来判定离职意向的系统,可以说非常赛博了;和这个新闻一起被曝光出的,是知乎的视频部门要裁掉一半的人。
虽然知乎否认了裁员的传闻,但21年末以来大厂们比往年都要猛烈的裁员潮却是实打实的。从字节到快手,到这两天被曝出全线裁员的滴滴。一方面是这两年业内看不到什么特别有价值的创新领域和增长点,大家都在买菜,短视频之类的泥坑里打滚,二是随着互联网反垄断和行业整顿,大厂们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可以肆无忌惮的扩张。
都说年关难过年年过,今天就讲讲这个行业内裁员和人员流动的一些基本故事。
其实互联网行业往年也每年都裁。国内这个行业的老板们的思维大致还是很趋同的:运用大额补贴推广的模式先以一个较低的毛利率烧出一个巨量的规模,然后开始砍支出,最后不就赚钱了么?
为了配合这个思维模式开展工作,你可以看见这个行业的人力组织行为也是高度趋同的:先不管三七二十一从总部到区域全职配齐,招上个成千上万人,然后等业务规模烧的差不多了,公司内部机制也建设的好像可以自驱地转起来的时候,就可以砍支出了——比如裁人。
因为这个行业本身轻资产、高速周转的要求,大多数狂飙突进的扩张行为和项目周期也就是持续三个月到半年左右,一看收益或者进度不行马上就撤,这导致在上一个项目当中的核心员工到了下个月就不一定还有活干的情况屡见不鲜,天然造成了这个行业巨大的人员流动性。
又是为了更好的释放这种流动性,这个行业的人事工作者们搞出了361末位淘汰、年终和股权激励赢家通吃、薪资倒挂、实习及内外包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配合35岁中年危机的都市传说,一套组合拳下来整的打工人们天天担心不进则退,非升即走;近两年随着各细分行业的马太效应的凸显,一个市场经常卷到连第二名都快要算others的程度,进一步压缩了市场上实际的职位供给量,更加剧了这种焦虑与恐慌的蔓延。
结果就是,越焦虑,越要跑;不论是裁还是自己走,都要跑。往年裁呢,一般也就10%,而且说白了上家裁了不影响找下家,但今年这风声看上去有点吓人了。
我们来看下互联网各热门赛道的情况,除了旅游碰见疫情算是天灾,看看剩下的教培,中长视频,零售,直播,游戏:
教培辅导本来是没啥问题的,但是学了互联网营销那套铺天盖地在媒体渠道烧流量、烧钱,搞军备竞赛式的焦虑营销之后,硬生生把相对普惠的基础学科教育搞得阶级分明——因为从测算看,只有这样才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