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被迫“与病毒共存”的香港,防疫的关键在哪里?
首先声明,笔者是坚决反对那些在已经达成“动态清零”目标的大陆地区鼓吹“与病毒共存”的言论;人类与瘟疫作战的历史充分说明,“物理隔绝”是最有效的防疫手段。但是,各个资本主义国家拉垮的防疫让大流行在全球不断反复。
与大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经济自循环,可以实现“入境隔离”等更有效的“物理隔绝”手段不同的是,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由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及工商支援服务主要构成的服务业占比超90%,均与对外贸易息息相关;仅有700余万本港市民的香港,在大流行之前平均每日出入境人数高达86万(2018年数据),其中非大陆地区访港旅客占比22%。
所以,香港不大可能完全模仿大陆的“入境隔离”措施(香港实行的是又乱又“水”的“14天强制检疫”);考虑到高度依赖外贸的经济与民生,特区政府不到万不得已也不敢轻言“封城”。
在无法彻底堵住全球人员及物资在港流动所造成的防疫漏洞的情况下,香港事实上只能被迫接受长期“与病毒共存”的局面。碰到传染性更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香港真实的防疫水平也就被彻底暴露出来了。
因为传染性更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入侵香港,2月5日开始,香港每日新增病例人数便开始迅速上升,多次突破新高,最近已连续三天单日新增病例突破3万,连续两天单日新增死亡病例超百人。据媒体报道,香港各大公立医院爆满,半月前就已经出现确诊患者露天盖保暖铝纸候诊的局面,医院停尸房也出现了“尸叠尸”的状况(大公报)。
这个“死亡率”已经快速超越了俄乌战争,然而在“简体中文”的舆论场明显不如后者受关注。
由于各国防疫专家普遍认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高传染性(突破了目前全球所有疫苗的防御)及低致死率,目前国际普遍不再重点关注感染数字,而是将死亡数字看作大流行严重程度的指标。而香港目前的死亡率相比全球遭遇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地区的平均水平也是偏高的。
对于死亡率偏高的问题,香港的卫生专家普遍认为疫苗接种率低是主要原因。香港目前的死亡病例中大部分是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但是,香港老年人疫苗接种率并不够理想,全香港一针及以上接种率为85%,而80岁以上老年人的接种率只有42%,且老年人第二针接种率更低:60至69岁为72%,70至79岁为56%,80岁以上28%。
香港医管局数据显示,首102例新冠死亡个案中,仅7人完成两剂新冠疫苗接种。2月底,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表示,分析香港的感染者数据显示,没有接种疫苗的人士死亡率是已接种者的死亡率的18倍。近期,在香港已经出现了市民踊跃接种疫苗的场景,2月18日更是创下了单日接种10万剂次的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