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为什么《让我们荡起双桨》有一种淡淡的哀伤?


  知乎上有人提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让我们荡起双桨》有一种淡淡的哀伤?”

  一位答主的回答让笔者泪流满面,也引发了很多青年网友的共鸣:“过去你以为那是未来,现在你以为那是过去……”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理想国”。两千多年的孔子,他所处的时代国家分裂、诸侯混战、人民颠沛流离,于是他带着弟子奔走于列国列邦、四处宣讲自己的大同理想,却又处处碰壁,处境正如有人嘲讽他的“累累若丧家之犬”。

  有一次,孔子跟弟子探讨人生理想,曾点回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时节,身著春装,与几个大人、小孩一起,到沂水中沐浴,登舞雩台临风,然后,一路歌咏,一路回家。)孔子听后大为赞赏,而这不也正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国”吗?

  两千多年后,这样的“理想国”终于出现在了乔羽作词的这首《让我们荡起双桨》里: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1954年,儿童故事片《祖国的花朵》导演严恭找到了著名词作家乔羽,请他为这部电影写主题歌歌词,乔羽欣然答应后,却发现很难。有一次他到北海划船,恰巧看到了小学生放学后在北海划船的场景,这给了乔羽灵感。于是,一篇极具画面感、真实而又极具诗意的歌词便喷薄而出。

  严恭拿着歌词找到了当时的著名作曲家刘炽,看到乔羽歌词里描述出来的新中国儿童的幸福生活,刘炽谱了两个版本的曲子,一个3/4拍,一个2/4拍,唱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选择,最后选定的就是我们现在听到的欢快、愉悦的2/4拍。

  后来,崔永元拍《电影传奇》时找到了那个被放弃的版本,并在《电影传奇》中演绎了出来。

  从这个版本中,我们的确能听到“淡淡的哀伤”。

  从1949年上映的《三毛流浪记》到1955年上映的《祖国的花朵》,新旧两个时代儿童的处境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刘炽难道不会为新中国儿童的幸福生活而感到由衷高兴吗?15岁就当了红军、在延安鲁艺当过音乐教员,创作过《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不朽乐章的刘炽当然会!

查看余下5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9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贪们不是人、是大猩猩。
0条回复
我最喜欢并且记忆最完整的儿时的歌曲是《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两首歌曲奠定了我本人对音乐的热爱与理想。
0条回复
“过去你以为那是未来,现在你以为那是过去……”这话多么正确,多么有哲理性啊!看的这篇文章,想起了非常令人留恋的毛泽东时代!
0条回复
毛主席的公有制社会主义时代,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为人民为社会是压倒性的社会意识,对于绝大多数人,每个个体作为人民这个整体的一员已成为一种无需去意识的意识,共同的前途共同的利益,凝聚起绝大多数人的人心,处处充满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与欢乐。社会主义公有制解体,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社会意识成为主流,人民也随之解体,陷入所谓“竞争”的相互“打拼”中。
0条回复
不是忧伤,而是愤怒,但是没有力量的愤怒是没有意义的。
0条回复
我读小学时,根本不晓得什么叫考试——不就是合上书本不翻看,完成老师的课堂作业嘛。小学毕业考初中,考场设在江镇中学,那才知道什么是“考试”。
0条回复
大同时代是社会与个人的故亊,恒产时代是个人与社会的故事。
0条回复
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美好回忆是“思甜”,但对于仇恨毛主席、反对真正社会主义、希望中国完成走资任务的牛鬼蛇神们,对那个时代的回忆就是“忆苦”控诉。立场不一样,对历史事物和现状事物的审美观就不一样甚至相反。
0条回复
《让我们荡起双桨》,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多么美好的回忆。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9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