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为什么《让我们荡起双桨》有一种淡淡的哀伤?
知乎上有人提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让我们荡起双桨》有一种淡淡的哀伤?”
一位答主的回答让笔者泪流满面,也引发了很多青年网友的共鸣:“过去你以为那是未来,现在你以为那是过去……”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理想国”。两千多年的孔子,他所处的时代国家分裂、诸侯混战、人民颠沛流离,于是他带着弟子奔走于列国列邦、四处宣讲自己的大同理想,却又处处碰壁,处境正如有人嘲讽他的“累累若丧家之犬”。
有一次,孔子跟弟子探讨人生理想,曾点回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时节,身著春装,与几个大人、小孩一起,到沂水中沐浴,登舞雩台临风,然后,一路歌咏,一路回家。)孔子听后大为赞赏,而这不也正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国”吗?
两千多年后,这样的“理想国”终于出现在了乔羽作词的这首《让我们荡起双桨》里: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1954年,儿童故事片《祖国的花朵》导演严恭找到了著名词作家乔羽,请他为这部电影写主题歌歌词,乔羽欣然答应后,却发现很难。有一次他到北海划船,恰巧看到了小学生放学后在北海划船的场景,这给了乔羽灵感。于是,一篇极具画面感、真实而又极具诗意的歌词便喷薄而出。
严恭拿着歌词找到了当时的著名作曲家刘炽,看到乔羽歌词里描述出来的新中国儿童的幸福生活,刘炽谱了两个版本的曲子,一个3/4拍,一个2/4拍,唱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选择,最后选定的就是我们现在听到的欢快、愉悦的2/4拍。
后来,崔永元拍《电影传奇》时找到了那个被放弃的版本,并在《电影传奇》中演绎了出来。
从这个版本中,我们的确能听到“淡淡的哀伤”。
从1949年上映的《三毛流浪记》到1955年上映的《祖国的花朵》,新旧两个时代儿童的处境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刘炽难道不会为新中国儿童的幸福生活而感到由衷高兴吗?15岁就当了红军、在延安鲁艺当过音乐教员,创作过《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不朽乐章的刘炽当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