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来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根本目的不是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中期的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无论是从世界史的视野还是中国史的视野来说,都是一个大事件,它牵动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忧喜,牵动着共和国的神经,影响了千万人的命运。对于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认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着解读,然而好像并无定论,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舆认场里的热门话题,莫衷一是,众说纷纭。
“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始于1968年12月,终于1978年10月,“上山下乡”的知青总人数达1600多万,也有的说法是1700多万,总之是人数众多。这场大规模的运动是在毛主席的鼓励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为什么要发动这样一场运动?为什么历时如此之久?如果仅从有人所说的是为了缓解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这个角度去解释,未免有些牵强,也解释不通。既然这件事是毛主席推动的结果,它就必然与毛主席的某种思想有关,是毛主席的某种思想的实践过程,真正的历史答案也就在这里面。
1957年3月19日,毛主席起草准备在南京、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讲话的提纲,提纲中的一条这样写道:
“为工农服务,与群众打成一片,不是两片。考验知识分子的主要标准,一条心、半条心(党内党外)。争取百分之七十下厂下乡。我们干部要经常下厂下乡。”
1957年10月12日,毛主席审阅修改《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修改稿) 》,其中加写的一条是:
“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伟大事业。我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五在农村,农业如果不发展,工业不可能单独发展。到农村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和极其光荣的。”
1961年6月4日,毛主席阅刘少奇报送的中共中央文教小组根据刘少奇的意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举办“抗大”式政治学校训练一批革命的知识青年派到农村工作的指示(草稿)》,指示稿说“没有大批的革命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工作,同农民结合起来,在乡村中就很难建设杜会主义,很难防止地主富农的复辟。为着进一步巩固农村人民公杜,发展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训练一批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比较熟悉党的方针政策的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充实公社和生产大队的干部队伍,改进公社和生产大队的管理工作。必须在今后几年内,继续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的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到农村中去。”毛主席对这份指示稿比较重视,提请中央工作会议进行讨论,并批示: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