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返乡创业十年,成为“被透支”的小镇青年?
李婷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后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2021年年初,35岁的阿远发下这样的感慨。
返乡创业十多年,阿远自认为已经习惯了这种自己做主、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给别人打工,就要受他人约束,他是万分不愿意的。
没曾想,迅速被自己打脸。他不仅在几个月后就去杭州打工了,还为了赚加班费,没有回家过年。
2021年上半年养猪又亏了十几万,返乡创业近十年,手上不仅没有积蓄,还欠下了不少债务;而父母已年近六十,33岁的弟弟还没结婚,妻子全职带着两个孩子,全靠自己一个人赚钱……这些促使他下定决心,离开“安逸舒适”的家乡,孤身一人进入自己十分陌生的大城市和建筑行业。
在赣中地区西加县新和镇,像阿远这样返乡创业多年却没有积蓄,反而欠下大量债务的“小镇青年”并不少。
2005年,畜牧业尤其是养猪业成为了江西省农业发展的重点,政府提出了“后劲在畜”的口号。在政府的推动下,再加上猪肉消费需求不断上涨,养猪业在当地得到了大力发展。
作为养殖大县,2006年,西加县50头以上的养殖户只有140户,2014年达到900多户。新和镇则是该县的养殖重镇。2006年,总人口1.5万的新和镇,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只有20户不到;2015年,养猪户达到583户,大多为300-500头的中小规模养殖户,高峰期全镇年出栏生猪20多万头。
2010年左右,是新和镇青年返乡创业的高峰。听闻很多养殖户赚了大钱,而且感觉养殖工作比较轻松自由,不少外出务工的青年因此被吸引,开始返乡创业。
不过和阿远一样,很多青年去年开始陆续转行了,并下定决心不再养猪。转行的理由也和阿远类似,不是欠下债务就是储蓄不足,而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他们要快速承担起挣钱养家的责任。
返乡创业风险大,利润空间有限
对于新和镇很多养殖户而言,如果仔细算个帐,养猪近十年,不仅没有挣钱,还亏了不少钱。
来看看新和镇一养殖户从2012年至2018年的收益情况:
众所周知,养猪业是一个具有较高不确定性的行业。这与猪肉这一商品供需关系有关,与养猪业的低门槛和周期性危机有关,还与养殖户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有关。
猪肉的稳定有序供给,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国家的猪肉储备及对猪肉价格的调控十分必要,避免肉贱伤养殖户、肉贵伤民众生活质量。但国家政策调控多少具有滞后性,再加上养猪业的供给弹性小,中小规模养殖户很难及时调整养殖规模和频次。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