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拐卖人口现象彻底变为历史?
前段时间,徐州爆出了情节恶劣的拐卖事件。我们之前发了篇相关的文章。随着舆论继续发酵,不少读者让我们再谈谈这件事,从我们对朴素正义的追求出发,拐卖是罪恶的甚至是十恶不赦的,这促使我们关注案情,希望得到根本解决。更近一步,想要根除这些拐卖、强迫婚姻、强迫卖淫等等恶性犯罪,则需要厘清各类拐卖事件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
封建残余与社会失序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有一个说法:地方越穷,拐卖越猖獗。
但实际上,贩卖人口犯罪行为,与社会运行是否有序关系更大,这方面,晚清以来徐州周围的皖北、苏北、鲁西南、豫东(常合称淮海地区)常常被称为“黄泛区”,因社会运行失序造成的人口犯罪乱象是一个典型。
晚清黄河泛滥成灾,农业生产受到破坏,平民失去生计。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社会开始逐渐丧失秩序,退化回丛林状态,官府对基层社会的掌控也被削弱。因而,徐州周围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是荒芜、野蛮的地区,社会秩序受到破坏,也留下了相当多如今人们眼中相当恶劣的民俗和传统,在民国时期,地主甚至有“初夜权”的现象[1]。
淮海地区动乱的一个巅峰,则是捻军,1850年前后,捻军逐渐由捻党等农民组织汇合而成,以淮海地区为中心活动,也和南方的太平天国有一定的联系。1855年,黄河决口,造成鲁南、淮北、苏北农民流离失所,流民大量加入捻军,捻军力量达到一个高潮。捻军虽有农民运动的正义性,但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如流寇作风严重。
为了对抗捻军,无力的清政府支持地方乡绅组建团练,一方面,使得这些地主乡绅越发发展为豪强;另一方面,也使得基层社会彻底封建化,佃农要么下狠心过亡命生活参与捻军,要么只能依赖于这些武装力量大大增强了的豪强们,导致了人身依附加剧。
村庄也往往必须武装化,筑寨,挖沟,甚至修建炮楼,如今这一地区的自然村命名也常带有楼、寨等字样,笔者的老家在鲁西农村,那个村子就带有楼字。这段历史也相当类似于西欧的“城堡时代”。在1860年后,太平天国和捻军先后被湘军、团练等清政府支持、默许的武装力量消灭,但不时仍有游匪作乱,基层秩序仍濒临崩溃。
在这样的背景下,杀婴特别是杀女婴是非常容易出现的现象,在争抢水源、土地的过程中,一家必须要有更多的男丁,才能占据上风,维持生存,这固然会导致娶妻困难,但只有这一代人能活下去,才有娶妻养育下一代人的可能。
这反过来也有助于控制人口,畸高的性别比会使一部分男丁孤独终老,减缓人口增长的速度,倘若没有这一机制,则往往会更多以剧烈的捻军、太平天国等动乱的形式发生人口的损失和人地关系的恢复,或者说,这一机制可能推迟了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