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让教师精力回归教学本身为何引起共鸣?形式主义害人不浅
近日,两会代表徐玲建议“减少教师课后非教学活动,呼吁把课堂之外占用老师精力的活动尽量减下来,比如说评审、比赛等,让老师专心聚焦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上。”引发广大网友共鸣。
在微博上,短短几个小时之内,便获得了几万条的支持评论,并有很多老师在评论中留言,吐槽领导给自己安排的各种形式主义的非教学活动,话题“建议让教师回归教学质量本身”迅速冲上微博热搜。
从微博上的评论来看,真可谓天下教师苦“非教学活动”久矣,这也是徐玲代表的建议之所以能迅速顶上热搜的原因!
徐玲代表建议的方向是值得肯定的。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着最重要的一环,教书育人才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怎能被各种各样的非教学活动占用大量的时间呢!
这几乎是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却在今天成为了一个普遍问题。相比于问题本身,更让人忧虑的也在于此,明明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也有很多好的方法,但就是解决不掉问题。
事实上,学校里充斥着各种非教学活动不是一天两天了,近几年来也一直有人建言献策,希望能够减少教师的非教学任务,但为何却始终难以见到效果?
首先,整个教育体系中充斥着大量的形式主义作风难以改变。
早在2019年,中国青年报发表的评论文章《教师“增负” 都是形式主义惹的祸》已经指出这个问题:
“说起形式主义,本来是官场上的一股歪风,可这些年不知何故,渐渐蔓延到了校园。各种检查、报表、考评、竞赛、评估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严重影响或干扰了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
有些活动安排,也许主管部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落在老师头上往往就流于形式。比如“校本培训”,要求每位老师打开电脑听所谓“专家”的报告,然后做题目得分数。
不要说这些报告十之捌玖是陈词滥调,就是认认真真做题得了高分,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又有多少帮助呢?只能说收效甚微。但是广大教师又不得不经常为此事忙于应付,疲于奔命。”
而《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28日第2版中也有如下的表述:
“有教育专家认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一些地方教师难务正业的“病灶”,希望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出台扎实举措,切实减轻一线教师不必要的负担。”
教育中的形式主义问题不解决,纵然提出再多的具体措施也无济于事。因为具体措施在落地的过程中也会被形式主义化,变成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呆板流程。
然而,问题向来不是孤立的,教育的形式主义问题又和社会整体的形式主义问题、G僚主义问题息息相关,比如,教师接受的很多非教学活动任务就是基层部门安排的。
其二,教育的方向和对教育质量的考核标准依然是唯分数论。
“让教师精力回归到教学质量本身”除了要解决教育中的形式主义问题之外,还必须考虑的问题是,教学质量的考核标准到底是什么?教育的方向到底是什么?如果教育依然只是唯分数论,能够很好地培养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吗?
为此,我专门咨询了身边的一个公立学校的教师朋友。他认为徐玲代表建议的不切实际,怎么才算课堂教学质量高,量化考核后不还是成绩?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什么可操作的空间。
由此可见,如果不在许多系统性、根本性的问题上动手术,下定决心做大改变,恐怕教育领域的具体问题也很难有大的改观!
行文至此,也再次使我想起了毛爷爷关于教育的许多精辟论述:
“我早就说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劳动。
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办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试试点。
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学生当成打击对象就好了。你们的教学就是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教员应该把讲稿印发给你们。怕什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讲稿。讲稿还对学生保密?到了讲堂才让学生抄,把学生束缚死了。”
毛爷爷的这些关于“教育G命”的论述都十分在理、深入人心。
虽然在今天,整体上缺乏按照毛爷爷教育思路执行的教育体系,但广大厌烦了形式主义的学生和老师却依然可以学习,在局部范围内力所能及的尝试也是极好的事情。
【文/白依依,本文原载于公众号“红色依依”,授权红歌会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