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白求恩 再批柳传志
摘要:
在白求恩战地手术室展厅里,顿时悟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深意。40年来,只追求物质上的单骑突进,放松了思想文化阵地,或是古而非今,或逐末而亡本,“改革先锋”柳传志们得以一路畅通无阻地化公为私,已走到十字路口。亿万群众的“联想大讨论”还远远没有结束,倡议网民们重温白求恩,再批柳传志,在“自我革命”中学习发扬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把“共同富裕”推向改革正道,不负白求恩的临终遗言:“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我在少年的时侯,就把《老三篇》(毛主席写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背的滚瓜溜熟,白求恩、张思德、老愚公在我心目中长驻半个多世纪了,可以说深有感情了。今天,我与冀中红色文献馆高馆长和于老师来到河间市白求恩手术室旧址纪念馆瞻仰,时过而境未迁,白求恩在这里留下了一段永载史册故事……
1939年4月,白求恩在这间简陋的战地手术室里,为115名伤员做了手术,创造了火线治愈率85%的奇迹。他在这住了22天,还给许多村民治过病不收费,帮过忙不要工钱。正像毛主席在文中所讲到的,“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看到馆里翔实的资料和实物,恍若隔世,古老的小庙,久远的壁画,简陋的手术台,手术器械、消毒锅、汔灯······物件的主人似乎刚走出去并未走远。
接待我参观的是位83岁的老者孙正开,鹤发童颜,气度文雅,人称是冀中红色文化的“活字典”。他历时10多年抢救、整理关于白求恩的史料,并用文字、照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还原白求恩在河间生活、工作的历史。使人们对这位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认识更加清晰、丰满。2000年7月正式开馆以来,已接待了国内外参观人员逾百万。孙老师出口成章引人入胜的讲解,是我平生70年以来第一次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了白求恩这个人物,方知过去随大流学习再学习,理解的还很浮浅,今天顿悟,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共产党人奋斗的力量源泉。
白求恩的父亲是一个小镇教堂的牧师,他母亲曾经是传教士。所以白求恩从小受到的是严格的基督教信仰的熏陶。中国人大概只知道白求恩是一个出色的外科医生,其实不止是一个医生,还是个艺术家,他的油画画得非常好,他写小说、写诗歌,在蒙特利尔当外科医生的时候,专门开设了一家画坊,义务教穷孩子们绘画。如果他专门去画画,他可以成为一个著名的画家,如果他专门写作可能成为一个好的作家和诗人。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