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与“元宇宙”时代的认知战

2022-03-19 1742 0
作者: 孙佳山 来源: 保马

  编者按

  2月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将俄乌冲突描述为“第一场由仅拥有智能手机却被超级赋权的个人在TikTok上报道的战争”,此后各种出版物开始将这场冲突称为“第一次TikTok战争”。而合成词“WarTok”的诞生,更加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基于媒介认知的认知战议题和议程开始直接影响现代战争的具体形态和进程。

  保马今日推送《俄乌冲突中认知战对我们的启示》一文,文章提到与1991年海湾战争的信息化、数字化等形态相比,当下俄乌冲突呈现出现代战争形态的智能化、算力化,这意味着基于媒介认知的认知战在俄乌冲突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已被拉升到海湾战争以来的全新历史高度。可以说,当代认知战的形态不仅在实体空间以各种对话交流为手段明目张胆地展开,也隐匿在虚拟空间中搭乘信息载体霸道横行,无孔不入。俄乌冲突为我们敲响了历史警钟——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认知的认知战,已经可以直接干扰相关政府决策,影响战争的形态和进程甚至走向。于我们而言,务必要坚守住认知战阵地,在不断加强自身数字文化平台、产品建设的同时坚决抵制敌对势力渗透,保卫国家安全。

  本文原载于环球时报,感谢孙佳山老师授权保马发布!

  俄乌冲突中认知战对我们的启示

  文 |孙佳山

  俄乌冲突自爆发以来就引发广泛关注,对于其中的诸多细节和实际状况,以及这一历史事件的复杂、深远影响,还有待时间的进一步沉淀。但其中基于媒介认知的认知战在俄乌冲突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已经被拉升到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的全新历史高度。

  1991年1月17日,居住在巴格达拉希德酒店的外国记者们向全世界直播了美军开始空袭的画面:数架F-117隐身攻击机穿透防空网,轰炸了巴格达的雷达站、指挥中心和通讯枢纽,伊军高炮漫无目的地对空开火。

  1991年海湾战争距今已经超过30年,关于那场战争的影像记忆却一直处于比较清晰的状态,因为那是人类历史上电视媒介首次非常同步、非常深入地参与到战争具体进程的一次战争。现代战争的信息化、数字化等形态,通过当时美国电视媒体几近“全天候”的转播,对全世界都产生很大的心理冲击。

  然而,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即便是电视直播与“沙漠风暴”等军事行动几乎完全同步,在人类历史上开创了大规模直播战争的先河,电视媒介依然只是服务于战争叙事,其本身并不会影响战争的具体形态和进程。认知战在俄乌冲突中发挥的作用和效能,与1991年海湾战争的最大不同在于,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基于媒介认知的认知战议题和议程开始直接影响现代战争的具体形态和进程。无论是在俄乌冲突初期最终被证实为由空战模拟游戏剪辑出的所谓“基辅幽灵”,还是通过散布扎波罗热核电站核泄漏等谣言绑架舆论,抑或是号称在网上公布俄军中下层军官和广大士兵的个人信息等典型的网络暴力手段,“深度伪造”“加速主义”等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认知特征的种种认知战套路,开始被有计划地、大规模地应用到具体的战争进程当中。

查看余下5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