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盛世为何腐败盛行?
原编者按:“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最近在看电视剧《乾隆王朝》,分享一点儿观看的思考。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乾隆时期则是整个清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乾隆王朝的早期国库充盈、皇权稳固,全国人口从乾隆6年的14341万增至乾隆60年的29696万。可以说,乾隆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
然而,在盛世的表皮之下,却处处透露着腐朽和肮脏。其中,最为严重的便是各地G员腐败盛行,几乎是各省皆贪,形成了巨大的利益团体。
在电视剧《乾隆王朝》中,乾隆为了给太后祝寿,想要修一座工程浩大的万福楼,大概需要花三百两银子,和珅以臣子向乾隆表忠心、向太后进孝心的名义号召各省G员捐款。
消息一出,各省贪官都不愿意放过这个向乾隆献媚的机会,全都大力捐款,各省巡抚几乎都捐了十几万两。要知道,清朝巡抚即使是俸禄和养廉银加起来一年也才一万多两,十几万两银子就算G员不吃不喝也得起码十年才能攒够。
乾隆一听到各省的捐款便勃然大怒,他心里明白,这里面肯定有贪污。但对于乾隆来说,它却无法将各省巡抚查办,因为一旦查办,一时之间也没有人能够补上这么大的空缺。
此外,乾隆认为之所以这些巡抚都有的贪也说明现在是盛世,各地比较富足。更何况,他们贪污的这些银两捐给太后修楼,也是忠诚的表现。
因此,后来万福楼修好后,也只是抓出一两个典型,如山东的国泰,进行严查严办、杀鸡儆猴,这也是告诉各地G员:一、可以贪污但不能太过分;二、要对乾隆忠心,不说假话。
在乾隆这里,天下都是自己的,天下的财务都是自己的,天下的臣民也都是自己的。对乾隆来讲,各省的巡抚对自己忠心才是最重要的,天下富足了就应该把钱拿出来供自己使用。
乾隆如此,各省G员也是如此,对于他们来讲,当官就是为了名利,在哪里做官他就是哪里百姓的衣食父母。
说白了,贪污是高度的封建Z制集权体制的必然结果。但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会担心腐败太过严重而动摇自己的家天下根基,因此也会想办法遏制腐败之风。
如在上文提到过的养廉银便是雍正时期为了防止G员腐败而推行的制度,养廉银通常为本薪的10倍到100倍。雍正本意是想藉由高薪,来培养鼓励G员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事情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
然而事与愿违,私有制之下,G员的私欲如汪洋大海,即使有了高薪也无法养廉。只不过康熙晚年贪污横行导致国库空虚严重,雍正登基后不得不大力整顿吏治,这才使贪污之风得到了一时的缓解。
错误,应为300万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