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已经“穷”到用不起“知网”了,这一学术界的“毒瘤”何日才能得到铲除?
作者按:
最近的消息,中科院准备弃用知网了。
原因很简单,原因很简单,知网利用自身独家的的垄断地位,对续订价格始终维持较高涨幅,已经贵到国内最大的科研单位都吃不消的地步了。
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而言,知网目前已经成了学术界的一大毒瘤。别的不说,每年屁事不干就能够消耗几十亿本可以用来做科研的经费。更别说,它在事实上已经阻碍了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当然,知网其实学习的是爱思唯尔之类的先进经验,走的是学术资源资本化的路子。
恰恰,正是有了知网之流的存在,才显出了按社会主义理念运作的“Sci-Hub”的可贵(详见本日推送的第二篇文章,双击括号内文字即可跳转)。
当然,如此的知网,受苦的不只是科研院所和高校,首当其冲的还是广大的学子。
自2019年学霸人设的演员翟天临因“不知知网”被人发现其学术论文文字复制比高达40.3%,并由此引发学术界地震后,无论本科、研究生还是博士生,毕业论文一律查重便成了“最省事”的办法。
事倒是省了,但广大毕业生却苦翻了天:
一方面是超级不合理、至今尚无统一标准又极为严苛的查重原则——连”物理和化学特性”、遵义会议时间地点之类的都能被查重系统给揪出来,总不能让学生瞎编专业名词和史实吧?
另一方面则是连年暴涨的查重费用,毕竟对于没啥经济来源的学生,动辄一千多一次的查重费用,谁都承担不起。虽然某些学校有1-2次免费查重机会,但重复率高的论文想要降重肯定得多次修改和查重,而后面的次数都是不免费的。由此,有些“黑心商人”又做起了盗窃有一次免费查重资质学生的个人账号,并以此获利的勾当。
于是,从2019年起,每当毕业季,愤怒的毕业生们都会将翟天临和“知网”给送上热搜。
去年毕业季,关于“知网”的多个话题,均达上亿的阅读量。
彼时,光明网一篇《知网的定价权为何如此稳固》,将矛头直接指向了知网这个全球最大的中文学术数据库,也将“知网”再一次送上了热搜。
然而,从实际效果看,并没有什么卵用。彼时,知网只是做了一丁点儿微调,摆了个姿态,然后该咋样还咋样,以至于最近中科院都吃瘪了。
那么,知网是怎么来的?又为什么很难被撼动?甚至连中科院这样的机构都苦不堪言?
为解答这些问题,笔者特重发翟天临事件时的文章,以供读者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不知知网”翟天临
演员翟天临引出了北电学术不端这个瓜,翟天临因为知网中枪,知网却也因为“最低充值费”同时上了热搜。来自苏州大学的学生小刘在中国知网下载文献时,因需付费7元而在“充值中心”里充了50元。令小刘不解的是,根据知网规定,这50元没用完不给退,交出去的钱成了泼出去的水。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