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真的有了“选择的权利”?--有感于莫言、胡锡进的五四谈话
几天前的青年节,环球前总编胡锡进出来与年轻人谈心:
细细品味,胡锡进的这段话不过是在重弹两年前的青年节刷屏的B站视频《后浪》的老调:今天的年轻人有了“选择的权利”。
“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啧啧,这颇具匠心的用词不就是对前三十年的“无声控诉”吗?
《后浪》拿那1%的后浪纸醉金迷的生活作代表,完全无视那些只是“打工人”、“小镇做题家”身份、整日996、被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那99%的后浪的真实状况,而被广大年轻人骂出了天际;以至于B站背后的资本家们也不得不正视它的基本群众,不得不在今年的青年节,B站联合观察者网请出了莫言,对那些身处经济危机风暴的年轻人谆谆善导:“不被大风吹倒”:
你看人家莫言在毛时代年纪轻轻就辍学放牛去了,只能靠一本《新华字典》自学,相比今天的“小镇做题家”苦不苦?既然如此,你还抱怨什么呢?自己多努力,“不被大风吹倒”吧。
读完小学辍学算不算苦?这得对比着看,生产力在向前发展,与今天比当然是苦,但回看当年,一个90%以上人口还是文盲的旧中国只用了短短十几年就实现了年轻一辈人均小学-初中学历,这已经是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的;莫言还是给自己家放牛,放到旧社会他大概率得给地主放牛。
而关于莫言辍学的真正原因,在公开场合里莫言也并没有清晰交代,笼统地说成“家里穷”。与莫言年龄相近的网友也提出了质疑:“生产队时,农村孩子辍学太难了;年纪不够生产队不收,年纪够的还要学校批准”。
而如果真是家庭贫困原因的话,莫言的大哥管谟贤为何没辍学,1968年还从华东师大毕业,最后从中学校长任上退休?二哥管谟欣还能高中毕业,在当地机械厂工作?
莫言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辍学?中国新闻周刊在莫言获诺奖后的这篇走访报道其实早就揭示了答案:
原来莫言是被学校开除了。其实,与其说是学校开除了莫言,不如说是“聪明又调皮”的莫言“开除”了学校和老师。
不过这个话题我们先打住,说回今天的主题。(感兴趣的读者还可以看笔者以前的文章《忘恩负义的莫言》)
笔者说胡锡进的五四谈话是重弹B站《后浪》视频以及莫言五四谈话的调门,这并没冤枉老胡,尽管他所对比的都是80年代初,但稍微一思考都能明白,他所谓的这个80年代初是哪个时代造就的,进而我们也就能理解老胡的真正矛头所指。
相比两年前B站《后浪》视频的“不食人间烟火”,老胡还能感慨“现在的年轻人辛苦”啊,所以号召“整个社会要体恤、帮助年轻人”。因此,老胡的这篇文字还是收获了不少年轻人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