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深挖“毒教材”产生的根源
近日“毒教材”事件持续发酵,在网络舆论的不断暴料和深挖下,官方和主流媒体也纷纷站出来表态,承认教材确实有错,并承诺加以整改。
这件事,似乎会获得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然而,即便如大家希望的那样,去除了所谓的毒教材,能不能换来不毒的好教材呢?!这件事是值得怀疑的。
因为迄今为止,关于毒教材的讨论,绝大多数还处于表象层次,远远没有涉及到毒教材产生根源的深层次。也就是说,产生毒教材的根子未除,那么谁能保证会不会以一个新的毒教材代替原来旧的毒教材呢?
追究毒教材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毒教材产生的根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毒教材,并非个别人的思想道德有问题,也非相关职能部门履职不到位,与所谓的阴谋论更是搭不上边。正如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对相关质疑的回应:“为教材选课文经过层层把关,二三十轮审查,不可能一个人说了算”,“无所谓‘夹带私货’”。
与其相信阴谋论、个别人使坏及相关部门渎职,我们更应该相信温儒敏的这番辩解。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毒教材的产生是必然的、是有意为之的,是统一主导的、是阳谋而非阴谋,总之是有其根源的。这个根源,才是产生毒教材的祸首元凶。
这个根源是什么呢?用马列毛主义的话说,是思想政治路线,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路线,就会在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现象。思想政治路线是占主导地位的,包括教材在内的教育、文化,甚至经济、科技等一切社会领域不过都是思想政治路线的派生物,因而毒教材也只不过是上层思想政治路线的派生物之一。
这不仅是马列毛主义原则对我们的教导,也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的,也正是温儒敏所言包含的另一层意思。
从教材作为传递思想文化的载体来看,无疑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论,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必然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对应;因而,从这个层面讲,毒教材的毒来自社会存在本身,不过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已,要不然毒教材会存在几十年,那么多人提出意见就是不改?这就象毒土壤只能长出毒草而不能长出香花一样,若偏要让毒土壤长出香花,那就是自欺欺人,那就是故意用毒草混淆冒充香花。
现在我们清楚了,毒教材不过是上层思想政治路线并由上层思想政治路线决定的社会存在的派生物和必然反映,那么单纯地片面地反对批判毒教材,其结果很可能只是换来一个表面看起来不毒、实际仍然很毒、甚至更毒的毒教材,然而那是我们希望争取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