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授为何惹怒新闻界
多名记者唐山采访遭遇阻挠所引发的波澜让人始料未及。
熙熙攘攘中,湖北民族大学教授柳倩月的一则评论几将媒体圈的愤怒推到了极点。
柳倩月教授不是新闻专业的教授。资料显示,其主讲课程为文学概论、文学批评、民间文学、神话学、文化人类学名著导读、文学人类学导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等。
绝大多数媒体人愤怒的是,记者的职能本身代表着公众的知情权,当正常采访遭遇阻挠与刁难后,身为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教授不但不声援反而让媒体人去反思。
中央多次强调,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工作,减少舆论监督工作的阻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多次研究有关问题,作出重要部署。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座谈会上指出:
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都非常支持舆论监督。2019年11月9日,新华社刊发《情到深处——习近平同志与新闻舆论工作》一文中写道:
舆论监督工作在习近平同志的心中分量很重。对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习近平同志从不回避。在宁德,他大力支持媒体曝光干部非法占地建房问题;在福建,习近平同志给东南卫视“记者行动”题词“做好舆论监督,反映百姓心声”;在浙江,习近平同志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同媒体积极沟通,“闻过则喜”;在上海,习近平同志要求市委和市政府全力支持舆论监督,善于集中大家意见,改进上海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阐述,可以说是新闻舆论监督的纲领。
那么,对于柳倩月教授这番言论为何会惹怒新闻界,业内资深媒体人又是怎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