滠水农夫:谈谈余秀华的反战诗及其人
最近因为俄乌战争的原因,脑瘫诗人余秀华的一首反战诗红遍了网络,一些人甚至怒赞余秀华是真正的诗人,拨了反战诗歌的头筹,并将永载史册。
笔者也读了一下余秀华的反战诗:
祷告辞
余秀华
我乞求诗歌能够阻挡一辆坦克
蓄满眼泪的诗歌阻挡的多一些
我乞求鲜花能够对抗子弹
一把康乃馨能够安慰一位母亲
我乞求阳光照在每一个人身上
让一些人从防空洞走出来
去触摸已经伤痕累累但还在努力绽开的
春天
我乞求那些告别没有生离死别的哀伤
而是去触碰自由的喜悦
我乞求那些孩子,那些孩子啊
能够跑到街上
我乞求和平!
我乞求那些手拿刺刀的敌对者
告诉对方,他们各自母亲的名字
妻子的名字,孩子的名字
我乞求每一个发起侵略战争者
珍惜自己的名誉
每一个战士的生命
珍惜每一个平民的生命
我乞求在已经多灾多难的地球上
阳光普照
没有比战争更邪恶的事情
没有比战争更低级的侵略
我乞求和平!
实是求是地讲,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战争的咀咒和对和平的期盼,确实富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但是这首诗虽然有色彩,但没有力量;尽管不乏文学性,思想性却很单薄,因而或许能够引发人的共鸣,却不可能引导人进一步思想升华,所以这首诗的艺术力量也必然大打折扣,其思想境界也必然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何之这么说呢?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不难发现,其宣扬的不过是抽象的和平主义思想,而所依据的思想底色不过是超阶级的人道主义。正如有论者指出的,其所谓的诗歌阻挡坦克,除有文学的意味和作为一种反对战争的比喻外,并不可能体现任何的现实意义。同样,用所谓的祷告来对抗战争,乞求和平,作为一种艺术表达似乎无可厚非,但这样的表达却把战争的本质虚无化。或许,有人认为诗歌作为文学艺术,不应过多以政治、思想标准来苛求,但是严格意义上讲,世界上并没有真正脱离政治和思想的艺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上层建筑,本身就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脱离现实、与政治隔绝的艺术就如空中楼阁,不可能存在。
事实上,世界上存在两种反战思维,一种是余秀华式的和平主义,貌似不站队,反对一切战争,唯有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可是,不去挖掘战争根源,不去铲除发动战争的元凶, 那么战争永远也不会消灭。这种反战不仅本身是软弱无力的,甚至可能在反对一切暴力战争口号掩盖下,替战争真正的罪魁祸首站台。因为战争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规律,不会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暴发或消弥,那么你是选择站在战争的哪一方面呢?如何辨别谁是战争的受害者、谁是战争的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