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刷屏的背后,是幸存者的偏差
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这个短片刷屏,成为了现象级产品。我有一个朋友说,象《活着》,我觉得形容的挺好。应该说是活着的升级进化版吧。问题是一般普通人,能通过努力,活的不错吗?如果能,为什么还需要社革呢?这个问题,《活着》和《二舅》都没给答案。
这种类型的短片,的确有大火的潜质。我看了下采访,作者的精神内核,的确有余华,王朔的影子。但是有一点我有不同意见,就是活着是没有评判的描述了福贵的一生,但是二舅里面做的个人价值观判断太多了。
比如,“我四肢健全,上过大学,又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上过大学四肢健全就理应有更饱满的人生?如果强者就一定要比弱者有个更饱满的人生,那是不是男性理应比女性有更饱满的人生?是不是白人理应比黑人有更饱满的人生?
看起来是很敬佩二舅,实际上他用的是一个“上过大学的城里健康人”的视角在看一个“没学历的乡下残疾人”。给人家发了一张好人卡:看啊,他过的这么惨还这么坚强。实际上无数跟二舅类似命运的人,被命运碾压后没有站起来。化苦难为神奇属于幸存者偏差。
标题也有那个味道,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暗示着那些说自己精神内耗的年轻人:你看看我二舅吧,你还好意思精神内耗吗?实际上标题有点驴头不对马嘴,年轻人内耗的是上升通道堵塞,努力无用,是出来工作没有劳动法保护,是考编的时候人家有绿色通道免笔试。
这里面还有很多想不通的地方,比如,88岁的老太太自杀,为什么农村70岁以后老人的自杀率飙升?为什么一个明显的残疾人,残疾证迟迟办不下来?基层治理一塌糊涂,还要在这里让大家看到更惨的生活,来原谅自己的困境。意思就是让你受够折磨,想着赶紧死吧,别活了。
还有那个,我们村里最快乐的人是树先生,因为他不用对别人负责,镜头一转,树先生明显是一个精神有点问题的人。第二快乐的人是我二舅,因为他不往后看……其实这个隐隐透出的“要么自己努力,要么装傻”,反正就是别来烦上边就对了。
看完这个短片之后,我真的很钦佩二舅,但是对文案中的价值观真的如鲠在喉。不知道怎么总结他的价值观,反正我知道肯定是和共产主义背道而驰的。有种浓浓的宗教宿命论,素来如此,便是对吗?
看起来他鼓励大家去努力奋斗争取胜利,但是这个努力奋斗都是孤立的个体的,不去想规则的问题,不去想剥削的问题,只要你自己努力就好了,什么后果都默默接受。你出来打工工资1500养不活自己,肯定是你自己的问题,自己去吃糠咽菜好了,不要去看你老板的燕窝鱼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