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穷人很反动?
“越穷越革命”
是革命史中的一句谚语。
贫穷曾一度成为衡量人革命先进性的重要标准。
在经典老电影《牧马人》中,村民把李秀芝介绍到许灵均家。许灵均家徒四壁,但村民道:“什么都好,就是穷点。不过,越穷越光荣嘛。”
可见,在当年,贫穷被人们赋予了很多积极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不乏类似的话语。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国藩云:“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当然,这并非是对贫穷本身的赞美,而是对人面对困厄处境时,表现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的赞美。
某种程度上讲,贫穷能够激发人的斗志和勇气。
当人民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们才有高喊“不自由,毋宁死”的革命勇气。相反,手上有点坛坛罐罐,反而会患得患失,游移不决。
赤贫的群众,从来就是革命的主力军。
不过,也有人会发现,现实中的许多穷人,别说革命性,就连改善个人生活的积极性都没有。他们躺平摆烂,不思进取,自私猥琐,小富即安。活脱脱一副烂泥扶不上墙的阿斗样。
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就反映出了阶级斗争的复杂性。
一个人的革命性,受物质客观条件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还是主要的影响。但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有其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其对世界的看法还会受到自身文化教育的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於这个阶级的。”
统治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必然会实行有利于本阶级统治的教育手段,将民众培养成守分安命的顺民。
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灌输等级观念和颓废的人生观。明确尊卑贵贱,倡导及时行乐,使受教育的民众甘心做臣子和奴仆,沉迷于感官享受,不思进取;一种是推行愚民政策,不允许民众掌握知识,从而限制他们的能力,让他们没能力革命。
当然,在现代社会,不允许人上学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一方面在于这与资产阶级承诺的民主自由相悖。另一方面在于为了更新和运用生产技术,资产阶级也需要培养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公民。
所以,资产阶级甚至为此创造了义务教育。
《大国崛起·帝国春秋》纪录片介绍:“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必须为他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免费教育从19世纪中期就已开始。德意志统一前夕,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5%”
是否“思进取”你怎么知道?你梦里飞翔,与你白天11路结合起来看,是不是你不思进取?你为啥不自由落体?小农要开建筑公司,你听信他啊?
“自私猥琐”?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只要在协作和共享的基础上,马克思也同意。而在私有制社会,个人为何不能自私?移民海外的富人赏你几分几毛了?
“小富即安”,你连期货都不敢玩,也敢笑穷人图安逸?你还新青年,你就三青团。
是不是无产阶级,与其拥有的物质财富多寡无关,而是与其此时所站的意识形态阵线有关。
昨日在无产阶级阵营反对一种形式的攫取劳动剩余价值,今日也可能站在资产阶级阵营拥趸另一种形式的攫取劳动剩余价值,反之亦然。
劳动分配机制公有制http://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zatan/202105/267894.html
劳动剩余价值http://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zatan/202106/270353.html
共同富裕http://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zatan/202106/271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