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被社会毒打过,你可能没法真正读懂毛泽东

2022-08-27 2898 0
作者: 希锐 来源: 陶然纪公众号

  1918年6月,在湖南一师学习五年半时间的毛泽东毕业了。

  这一年,他25岁。

  跟同时代的人相比,25岁的年龄,显得实在有些偏大。

  有的人业已成家,有的人已经读了大学,有的人则工作开始步入正轨。

  而25岁的毛泽东,却是刚从师专毕业,一无所有,前途尚未可知。

  两个月后,他收到一份前往北京的邀请。

  邀请来自他在湖南一师的恩师杨昌济。

  主要为的是商讨赴法勤工俭学事宜。

  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24名青年,坐火车离开长沙,前往北京。

  这是毛泽东人生中第一次走出湖南,去到北京,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谁也没法预料。

  我想,对于25岁的毛泽东来说,此次出行,难免会有些惴惴不安,毕竟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尚不明朗,但更多的,应当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须知,走出去,才意味着无限的可能。

  01

  1918年8月19日,经过数日的长途跋涉,列车终于停靠在北京的火车站台。

  来自湖南的一众有志青年,终于踏入了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古都。

  到北京后,毛泽东很快参与到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工作中去,虽然他说“并未料到后来的种种困难”,但“到底没有一个人灰心的”。

  经过不懈努力,工作得到落实,和毛泽东一起的不少朋友都分赴预科班学习,罗章龙也已考进了北大预科学习。

  而此时的毛泽东,却既没有打算赴法留学,也没有选择报考北大预科。

  对于此,有几种说法。

  一是经济问题,二是毛泽东主张自学,三是教育部规定,中等师范毕业生不能马上考大学,要先服务几年。

  不管是哪种原因,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是:

  毛泽东没有选择进大学读书。

  在北京,不进大学读书,又要生存,那就必须有生活来源。

  生活来源从哪里来?

  在恩师杨昌济的帮助下,毛泽东认识了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也因此得到一个机会:

  在北大图书馆当一名助理员。

  工作内容不算复杂,除了每天打扫之外,就是在阅览室登记新到的报刊和前来阅览者的姓名,管理各类报纸。

  毛泽东就这样开启了他的北漂生活。

  他的薪金是八块大洋,相比当时北大教授动辄两三百块大洋的工资,显得是有些杯水车薪,但对于毛泽东来说,这些钱也足够他花了。

  更让他满意的是,他能够通过这个工作机会阅读各种新出的书刊,也有机会结识到一些学者大师、志趣相投的青年学生。

  比如北大图书馆长李大钊、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导师邵飘萍、《新青年》创始人陈独秀,都对毛泽东赞赏有加。他们对于毛泽东日后的人生走向,也有着深远影响。

查看余下8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