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获诺奖的美联储前主席, 对中国有一个很重的判断

2022-10-12 1019 0
作者: 叶李伟 来源: 文化纵横

  【导读】近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芝加哥大学教授Douglas W. Diamond和华盛顿大学教授Philip H. Dybvig三名美国经济学家因其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而获奖。当前,新冠疫情、地缘冲突、能源短缺、通胀高企、货币政策紧缩、需求回落等多重因素叠加,全球经济前景堪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都对世界经济增速亮出“红灯”。在此形势下,伯南克等三人获奖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某种暗示或警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有何参考意义?

  获奖三人中,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以研究与应对危机著称。本文从危机经济学的角度,基于伯南克个人的特殊经历,梳理评述伯南克的危机经济学思想及其学术贡献。文章指出,伯南克将危机的发生与持续扩大问题,都归因于背后各种不恰当的货币与金融制度。他创建了经济危机的非货币传导理论,给予“大萧条”新的解释,还创建了适用于经济危机和泡沫经济时期的货币政策哲学。

  作者也指出,伯南克的理论存在较明显的局限性:他坚持把危机预测错误归因于经济工程与管理的失败,拒绝从深层次重建西方经济学。在行动上,他过多地关注金融危机的后果与危机救治,忽略了危机前的预见与预防;基于维护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的立场,伯南克把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不断扩大的原因,更多归因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把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控责任更多地推向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由于缺乏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本质特征的把握,伯南克的方案难以从根本上阻止美国经济再衰退的发生,也无法提出能真正推动国际经济平衡的政策协调机制。

  本文节选自《本·伯南克对危机经济学的贡献与引发的争议》,转自“经济学动态”,拟于《经济学动态》近期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参考。

  本·伯南克对危机经济学

  贡献与引发的争议

  伯南克其人

  出生于1953年的本·S·伯南克(Ben ShalomBernanke)的人生早已被并仍将被不知多少人浓默重彩地书写。总体上,伯南克的人生以2002年与2014年为界,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2002年之前是历时25年、著书立说的学者生涯。以研究“大萧条”闻名于世的宏观经济学家、货币经济学家、新凯恩斯主义的领军人物之一,是世人对学者伯南克的一致印象;

  2002年至2014年2月1日是历任美联储理事、主席的政坛生涯。他坚持将学术信仰付诸实践,在争议与压力中主刀美国货币政策。他是第一位实施接近零基准利率的央行主席,用毕业所学与“富于创意的领导能力”,成功带领美国度过大萧条以来最恶劣的经济危机,因此荣登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度人物,并被公认为“大萧条的权威专家”。在他即将卸任前,美国多项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加强,就业市场趋于稳固,积极的货币政策推动美国复苏速度超过其他工业国家;

查看余下9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