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尔茨访华并非“情愿”,而是被逼无奈
德国总理朔尔茨11月4日访华,这是他任内首次对中国的正式访问,也是中共二十大召开后西方国家领导人对华的首访。
种种迹象表明,朔尔茨访华并非“情愿”,而是被逼出来的无奈之举,乃形势使然。
中国对德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个资源匮乏型国家,德国的繁荣模式,一是靠俄罗斯的低价能源,二是靠中国的巨大市场。
这一点默克尔很清楚,她上任后的亚洲行首站就选择了中国。而朔尔茨上任后的亚洲首访却选择在了日本。显然,他没把中国放在要紧的位置。
时至今日,朔尔茨顶住压力访华,包括来自美国、来自欧盟、来自德国联合政府中的绿党和自民党的压力,不是他“心甘情愿”而来,而是被逼到“不得不来”的地步。
首先,被美国收割羊毛薅醒了
德国95%的天然气要靠进口,其中55%依赖俄罗斯,40%的煤炭和石油也是来自俄罗斯。可以说,德国的饭碗掌握在俄罗斯手里,但朔尔茨却在制裁俄罗斯问题上坚定地跟着美国跑,带头军援乌克兰,狠命制裁俄罗斯。
直到北溪管道被炸,他才回过味来,原来俄乌冲突最大受益者是美国,正是美国的拱火,俄罗斯的能源断供,欧洲通胀了,欧元贬值了,资金抽逃了,欧洲被收割得一地鸡毛。这还不算,“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老大哥以4倍的价格供应欧洲天然气,一艘LNG到达欧洲纯赚近2亿美元,美国真是赚嗨了。
在彻底失去俄罗斯能源的情况下,如果再失去中国这个市场,德国的前景堪忧啊!靠美国?做梦去吧。对此,朔尔茨心里是有数的,他能顶着压力来,说明他被美国薅醒了。
此前,醒过味来的朔尔茨表示,为避免俄乌冲突升级,德国不再向乌克兰提供“豹2”坦克等进攻性武器装备。在全球化问题上,朔尔茨表示“全球化让很多的繁荣成多可能”,并称“脱钩是完全错误的道路”。
其次,被企业关停外迁吓怕了
俄乌冲突后,高昂的能源价格将德国9月的通胀数据推高至1951年以来最高纪录10%,同时这又给劳动成本和工资增加了极大的压力。
由于能源高企,加快了德国去工业化的步伐。一份调查报告结果也表示,受困于天然气价格,600家德国中型企业中有10%的企业不得不宣布减产甚至停产。德国钢铁行业减产约5%,化工行业减产8%,化肥行业甚至关闭了德国70%的产能。
全球最大的化工厂,德国BASF在中国湛江投资100亿欧元建厂。BASF天然气消耗占德4.5%,俄乌冲突后,能源大涨,BASF只能自救,全世界转一圈,只有迁移中国才有出路,因为全世界化工70%的需求在亚洲,亚洲的71%在中国,而中国的能源有特高压技术是最稳定、最便宜的,更何况中国还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工业门类,拥有世界上规模庞大的工程技术人员,拥有最具韧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德国的宝马、大众也相继到中国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