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留痕:中美会达成重要“共识”吗?
拜登的对华战略是“合作、竞争、对抗”三分法。除了“竞争”之外,在符合美国利益领域里中美合作说得最多。近来,美国与中国接触频繁,似乎是有意推动“合作”。那么,中美会在合作问题上达成重要共识吗?
拜登一上台,就把中国定位为最大的“对手”。近两年来所有的战略都是围绕着所谓中美之间的“大国竞争”展开。
拜登的对华战略中,最早提出的是“合作、竞争、对抗”三分法。而后,布林肯正式宣布的对华战略中又提出了“投资、结盟、竞争”三原则。
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中,把目前定性为冷战后“重塑未来国际秩序”的时代。这倒是挺客观的。尽管把俄罗斯定义为“对国际和平与稳定构成了直接和持久的威胁”,但中国才是“唯一一个既有重塑国际秩序意图,又有日益增强的推进这一目标的竞争者”,也就是说把中国列为了头号“对手”。
可见,这其中重点强调的就是“竞争”。而近两年来拜登几乎所有的内政外交政策措施都是围绕着与中国“竞争”制定。对华政策中,“脱钩”显然已经是主流。
尽管强调最多的是竞争,可在符合美国领域里的“合作”也是反复提及,甚至于在日前的G7外长峰会上还逼着发表了同样内容的联合声明。
可以说,拜登目前的打法是,一边推动选择性脱钩,一边推动选择性“合作”。其实质就是所谓的大国“竞争”,也就是“对抗”。与中国所谓的大国竞争,实际上就是对华采取遏制战略。
拜登政府之所以这么拐弯抹角地玩绕口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中美直接或全面对抗,也就是避免爆发新的冷战。推动巴厘岛会晤的主要目标就是防止意外冲突,或者说为中国设“围栏”。
不是美国不想推动冷热战,实际上是美国目前没有做好冷热战的准备,也就是没有必胜的信心,或承受不起代价。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中国的实力和影响力的快速提高。中国不是当年的苏联,美欧关系也不是当年的西方联盟,世界也不是当年的世界。一句话,美国没有用冷热战击溃中国的信心与胆量。
二是没有建立起新的反华联盟。修复盟友关系建立新的反华联盟,是近两年来拜登的重中之重。正如拜登所说,有了盟友的合作美国才更强大。
但是,尽管拜登使出了浑身解数,可欧盟特别是欧洲大国坚定地表示不在中美“竞争”中选边站队。德国总理朔尔茨更直白地表态不搞体系性对抗,法国总理则强调绝不做美国的附庸,更是不断强调欧盟的战略自主,始终与美国在战略上保持一定的距离。
最主要的盟友拒绝加入反华战队,非西方国家同样拒绝在反华问题上与美国合作,甚至于在不断推动对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