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警惕有人打着“混改”的幌子变相推行私有化


  过去,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在改革改制中过度、盲目的私有化所导致的不仅是严重腐败与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导致国企凝聚力严重丧失,这已成为装备制造业振兴的一大障碍。国企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国企员工爱厂如家与无私奉现的精神,如果员工连家(国企)都不爱了,无私奉现的精神也不复存在了,那就意味着国企的凝聚力丧失了,再怎么改革改制也是弊大于利。

  虽然目前没有多少人公开鼓吹“新自由主义”与私有化,但这些人改头换面,打着所谓改革的招牌(比如“混改”),曲解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要大力推进民营化(实则私有化),要让更多民企(实则是私企)、外企控股国企,让更多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等论调,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

  单就装备制造业而言,某些居心叵测的人极力贬低国企的贡献与作用,夸大公有制的弊端,在他们看来只有引入外资、民资之类的私人资本,或将国企廉价出售,或搞合资合作等方式“化公为私”,将国有装备制造企业改制成外企、民企(私企)之类的非公有制企业,才能克服国企弊端,才有利于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然而事实却给出了相反的答案,非公有制恰恰不利于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因为要振兴装备制造业,技术、资金、市场等因素固然重要,然而国企所特有的凝聚力才是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灵魂。

  回想起上世纪90年代后期,沈阳十多家国有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如沈鼓、沈阳机床、沈阳电机厂、沈阳重型机械厂等这些曾经不仅在东北,甚至在全国位处排头兵的企业几乎全体到了濒临破产的地步,最困难时从厂长到一线工人每个月才拿200、300元,比北京、上海低保还要低。在一家企业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恢谐的顺口溜“人人二百五(元),共同渡难关”,这就是当时国企情况的真实写照。就是这点少得可怜的钱,还经堂被拖欠,医药费更是一分钱也报不了。这些大厂大批出色的青年工人成了沈阳女孩抛弃的对象,30出头了仍讨不上老婆。当时很多人认为沈阳这十几家大厂必跨无疑,破产只是早晚的事。然而这十几家大厂干部职工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仍然苦熬苦干,虽然有少数人离开企业,但多数人仍然坚守岗位,没有他们的坚守,就不会有今天这十几家大厂的振兴与繁荣。

  对比之下,外企、民企(私企)企业员工都把自己视为打工者,而不是企业的主人,外企、民企(私企)招揽工人就是为了挣钱而不是为了发展技术,外企、民企发展技术只是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盈利地位,一旦挣不到钱或挣的钱少,就会毫不犹豫地裁员,外国资本家和绝大多数私营企业老板决不会为咱们国家做无私奉献。因此,外企、民企(私企)人员跳槽流动率很高,在保障就业和推进技术发展上也就不那么可靠。如果沈阳这十几家大厂是某些经济学家大力推崇的外企、民企(私企),那它们早就垮了,因为外企、民企(私企)决不可能靠“二百五”(月薪)留住人才,但是国企就能,这就是国企所特有的强大的凝聚力。

查看余下6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4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