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虬:是市场经济批判,还是接受市场经济改造?
是市场经济批判,还是接受市场经济改造?
——与李晓西先生商榷
李晓西先生10月5日在“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公众号上发表文章《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以下简称《之路》,后附链接),针对“人民经济”提出若干质疑。李先生的《之路》用语稳重,不似之前若干“著名”学者张狂,被该公众号冠之于“中国市场化理论的先驱”,果然功力深厚。但有几个问题必须理清。
一、“双向批判”的理论缺陷和实践陷阱
《之路》提出:
“通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双向改造,即现代市场经济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改造,现代社会主义对古典市场经济的改造,……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将是一种既符合国际进步潮流又继承中国近代革命传统的社会形态而长期存在下去”。
这个提法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是实践中产生问题的根源:
1、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各自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统一体,离开上层建筑谈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的改造,实质是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对新生社会主义从经济到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改造。“双向改造”,看似公允,实为折中,在实践上也是脱离实际的。
2、认为市场经济能对社会主义改造,原因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陈旧,不理解2021年已被重新定义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共同富裕”包含并明确了生产力的性质和发达程度,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唯一性的,排他性的特质。以解放、发展生产力定义社会主义本质,是把必要条件混淆为充分条件;认为市场经济能对社会主义改造,忽视了市场经济中自发的以资本为轴心的生产力的历史和现实,否认雇佣劳动条件下商品占有规律转化为生产资料占有的资本规律,其结果是使共同富裕成为水中月亮。
3、现代市场经济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一些观点在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决定作用中,把市场经济混同于简单的商品经济,说成一般性原理。这种观点反映的是庸俗经济学的一贯做法,源远流长,目的是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原理永恒化,用这样的市场经济观改造社会主义,只能背离社会主义。只有以社会主义为主体,为引导,批判、改造市场经济,才能产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双向改造说”在两极分化后,寄希望于用分配手段消除不公平,这就否定了生产与分配的不可分割性,只能扬汤止沸。
因此在实践上,所谓“双向改造说”,不能避免两极分化,制造过剩和雇佣劳动者相对贫困。
《之路》提出:“现代市场经济的成就,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含义;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定性,限定了市场经济造成不公平的一面。”这个提法缺乏分析,因此是含混的。正确的态度是,社会主义需要在对市场经济的批判中,批判地吸收现代社会化生产的一面。
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批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批判、扬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果,正如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产生了巨著《资本论》。
在批判中扬弃,从何入手?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复归反帝意识,这是市场经济面临的现实问题
帝国主义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不是从观念出发的东西。今天的市场经济,是帝国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是美国金融垄断、军工复合集团垄断、知识专利垄断、供应链垄断等垄断寡头通过最终操控世界经济金融组织的市场经济。这些组织以平等规则为日常工作,借以取得影响,但从根本上为美国霸权利益最大化服务。美国垄断经济说到底是以军事支撑,以国家机器为工具、以霸权为特征的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中的新自由主义,不过是以自由、平等为外衣。
在霸权下,《之路》要维护“国际贸易中的正当权益”,争取“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只能是极其艰难、饱受欺凌,并付出巨大代价的过程。
一百多年来,从八国联军、十六国仆从军,到“银河号”、“炸馆”、“撞机”;从《辛丑条约》庚子赔款,到美国使用部分赔款助华培训精英;从中美合作造大飞机,到对华制裁、非贸易壁垒。这是百年来的惨痛教训。举凡美国对华讲平等,或为维护在华特权,或因形势所迫。提出“市场经济”三十多年来,美国得寸进尺,嚣张到极点,真正的中美平等,中国只能靠斗争而搏取。连幼童们都知道,上游的狼说下游的羊弄脏了溪水,不过是吃羊的借口,但市场经济理论者们是天真的。当然,这种天真不过是庚子赔款以来文化殖民的结果。《之路》不仅意识不到这一点,反而以此为依据,要以市场经济改造社会主义,这是不明智的。
2、市场经济批判要解决价值规律的界限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等价交换,这是简单商品通行的法则。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这个法则“自由展开”,但被“货币即对象化劳动同活劳动的直接交换”[2]所消灭。把市场配置资源作为基础作用甚至决定作用,所指的只能是劳动力商品以外的“自由展开”,一旦有了雇佣劳动市场,就越过了简单商品经济,商品占有中的普遍规律,如商品生产者的独立不依赖性,即今天说的市场主体,必然演化为生产资料占有、资本积累、扩张、垄断规律。相当多的市场经济理论者根本不承认这一点,他们热衷于用效用价值论和全要素生产理论解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打着与时俱进的旗帜,早已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抛到爪哇国里去了。
这些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者,一是热衷于把简单商品经济混淆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掩盖、绕开劳动力商品化的所体现的剩余价值规律;二是把商品生产者的独立性偷换概念为私有化,实际上剥夺了特别是中小企业采取公有制的资格,把公有制的管理创新问题变为所有制的私人占有问题。而这一切都以效用价值论的等价交换为外衣。
事实证明,我们对待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正道是,既要承认价值规律的普遍作用,又要对价值规律加以限制。一要限制劳动力商品,二要自觉接受国家宏观调控约束。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正途。这条正途,毛泽东在60多年前就已提出。遗憾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今天需要螺旋式上升,回归正途。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回答:改革开放的目标是什么?是人民幸福还是市场经济?
《之路》认为:
“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更利于明确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这一观点和实用主义一道,先把市场经济装扮为可以脱离上层建筑的“纯”经济,然后进一步把改造社会主义当作终极目标。
这一过程是复杂、巧妙的过程:“先发展”——这是社、资的共同目标,充满了社会感召力和动员力,但实用主义维护了两个实质,一是回避生产环节的性质;二是用分割生产与分配的幻想,即先做蛋糕再分蛋糕,用分蛋糕改造市场经济不公平。这个幻想是美好的,是一切庸俗经济学和民社党人的修正主义一贯坚持的观点,但它从未解决1%导致99%民众的相对贫困问题。不论生产方式,把两极分化矛盾留待“后分配”,把贫困甩给政府,不过是重蹈资本主义走过的老路。
因此,把改革开放的“为人民”目的,演变为“市场经济”本身为目的,《之路》无意中展现了这个买椟还珠过程。这是由实用主义为开端,放纵生产资料私有的必然后果。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对计划经济的污名化
《之路》认为:
“近一个世纪的实践证明,计划经济的‘为人民性’,尽管其动机是高尚的,效果却是低下的。在现实中,计划者在保卫‘共同的幸福’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个人特殊的幸福,淡化了个人自由选择的消费权”。
《之路》作者“早过古稀之年”,却对历史作出“效果低下”的评价,令人遗憾。《之路》参加污名化计划经济,不利于对历史做出正确总结,不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际上,斯大林苏联和中国前三十年分别不靠侵略完成了工业化升级,分别实现预期寿命和人口接近翻番,证明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下也可以实现人类史上罕见的社会化大生产。但这些成就被《之路》的“效果低下”“退出舞台”,一笔抹杀了。
《之路》要求在解决温饱、完成原始积累的阶段,在通过票证才能保证人人获得同等温饱权利阶段,实现“个人特殊的幸福”“个人自由选择的消费权”,是强求历史的脱离实际,实质是主张人类史上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在市场自由、等价交换下的两极分化,保障富人的幸福。
《之路》刻意回避的,正是因为“有计划按比例发展”“退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舞台”,才出现了商品、人口、资本(货币)三大过剩,出现平均利润率和发展速度的不断降低,通过经济周期调节总需求总供给平衡,由雇佣劳动者和社会弱势群体承担经济周期剥夺这样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特征。
至于计划体制通过公主私辅,解除极左对商品经济的禁锢,实现“个人特殊的幸福”“个人自由选择的消费权”,在国家宏观调控的“鸟笼中”,通过尊重商品生产者的市场主体地位的自由飞翔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被《之路》这样的市场崇拜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宣判了“死刑”,如同福山“历史的终结”。
总之,“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3]围绕这个目的,没有禁区,当然也不容折中投降,必须回答:对于社会主义,改革是治病,还是要命?
最后顺便提及,《之路》为了强化观点,引用:
“据网传,近日有朝鲜人民经济大学某教授称,1951年他提出了‘人民经济’,至今发表过相关文章有百篇以上、著作几十本,且宣称‘人民经济’的4性……”云云。
早有明眼人指出,1951年五次战役正酣,朝鲜学者在何处发表?倘若当时30岁,已经一百余岁,居然对时事如此敏感?实乃子虚乌有。
——可见“人民经济”的提法,如沸水浇了蚁穴,市场经济学派何等担忧,手法何等不堪!李晓西先生不应与之为伍。
注释:
[1]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12月8日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S卷,614页
[3]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附:
https://mp.weixin.qq.com/s/1m784RCLljwVtwX3gdFi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