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事物的发展总是会走向反面
毛主席曾有过这样的判断:
一切存在是变化的,要在变化中去判断事物……把各种事物历史地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正确解决。
1937年5月,在抗日战争处于人心动荡之际,毛主席又对全党全国的抗战形势给出分析:
他们是一心要破坏我们。对的,他们总是在企图破坏我们,我完全承认这种估计的正确,不估计这一点就等于睡觉。但问题在破坏的方式是否有了改变?我以为是有了改变的,从战争与屠杀政策改变到改良与欺骗政策,从硬的政策改变到软的政策,从消灭政策改变到争取政策,从军事政策改变到政治政策。
事物的发展总会走向反面,这是党的百年斗争历史铺展开来给人最大的体会。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当时首要考虑的就是在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如何巩固和建设新中国、稳定工农阶级统治的问题。
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都使党在经济、政治以及军事上得到了极大巩固。
然而,毛主席也深知文化建设巩固的重要性,以及作为有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与半个世纪现代资本主义侵蚀的国家,国内思想文化的毒瘤仍然有待铲除。
应当说,如何让马克思主义文化成为新中国社会的指导文化思想,是主席和那一代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主席本人就非常注重思想文化的改造,在延安,他的文艺思想和政治思想曾广泛影响了一代边区人。
但那毕竟只是在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域,而现在则是整个中国呈现在自己的面前,这让主席十分忧虑。
在这个巨大的文化教育工程中,执行的主体大多是文艺界与思想界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世界观往往已经形成,对工农阶级的“天然排斥”是主席对这部分“创作家”们格外注意的地方。
在主席看来,知识分子本身面对社会主义制度下新资产阶级分子的腐败影响,会更加脆弱、更容易丧失好不容易才建立起的革命信仰。
1950年6月23日,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二次会议的闭幕词中,主席明确指出了今后的一项工作:对知识分子的改造。
当年度,《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批评胡风“七月派”作家阿垅的文章,《光明日报》和《文艺报》也相继批评胡风的新诗作《时间开始了》以及路翎、冀方的作品。
特别是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引起了文艺界的强烈震动。
在“清除文艺工作中浓厚的小资产阶级倾向”的主旨下,文艺界拉开了轰轰烈烈的整风序幕,其主要内容为重新学习毛主席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领导地位。
随后从1951年10月开始,对知识分子和文艺从业者的思想改造逐步由北京扩大到全国整个知识界和文艺界,并形成高潮。